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丁么明.中国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及其培育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王前新,刘欣.新建本科院校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埃里希·诺依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M].高宪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让·皮亚杰.生物学与认识[M].尚新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A.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个性向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8]夏建国.理想与现实:技术本科教育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9]郭石明.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0]王斌华.澳大利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新建本科院校的机遇与使命——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六次工作研讨会学术论文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12]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13]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4]谢维和,文雯,李乐夫.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5]李克军.在服务地方中凸显特色——新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6]丁么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向成熟本科院校转型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1(6).

[17]陈小虎,雍海龙,黄洋.新兴大学与转型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

[18]蒋承勇.地级城市新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浅谈[J].教育发展研究,2004(1).

[19]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 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20]董泽芳.关于新型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4).

[21]何万国.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2]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23]聂伟.关于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

[24]何万国,孙泽平.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5]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

[26]刘振天.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矛盾及解决之策[J].学术交流,2012(8).

[27]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

[28]李海鹏.地方政府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影响机制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9).

[29]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

[30]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31]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32]张有龙,赵爱荣.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

[33]董大奎,刘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

[34]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35]马陆亭.瑞士高等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特色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7).

[36]马凤岐.高等教育概念:昨天的认识与今天的发展[J].教育研究,2012.

[37]许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与创业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2(4).

[38]赵国刚.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型发展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

[39]陈超.产业结构现代化与高教结构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9).

[40]肖昊,张云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高等教育的互动[J].江苏高教,2005(5).

[41]温晓慧,丁三青.论我国高校学科结构调整和优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2(11).

[42]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2013(4).

[43]胡天佑.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3(5).

[44]许天雷.对地方高校区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5).

[45]杨荣翰,潘立文,林明.“质量+ 特色”:建本科院校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0(3).

[46]霍影,张凤武.嵌入省域产业特色的优势学科群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

[47]宁滨.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48]王义全,赵金洲.以“产学研”战略实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49]柳友荣,黄国萍.“新大学”去同质化发展的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50]韩宝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0(11).

[51]李焰.地方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7).

[52]范健文,吴彤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04(5).

[53]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54]易连云,黄东升.内涵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战略的路向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55]李培根.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56]侯长林,罗静,叶丹.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教育研究,2015(4).

[57]崔慧丽,潘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分层与分类的概况、特点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6(5).

[58]訾燕,徐震.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

[59]钱建平,肖毅,徐明.德国高职商专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J].高等职业教育,2001(2).

[60]孟兵丽,等.当前英国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之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61]钟秉林,王新凤.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10).

[62]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教育研究,2007(7).

[63]王者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4).

[64]李化树,黄媛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J].高校教育管理,2011(1).

[65]黄双华.彰显特色,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

[66]夏明忠.立足民族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发展[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67]黄孙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以钦州学院涉海学科专业群构建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4,32(2)

[68]陆正林.校地互动模式探索[J].教育评论,2015(6).

[69]张庆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思考——基于常熟理工学院的办学探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3).

[70]朱蕴兰,侯进慧,陈宏伟,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5).

[71]刘宁宁,简晓彬.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72]吕宁,陈翼然,金鑫,等.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及启示——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育人模式之比较[J].大学教育,2014(1).

[73]陈韬.转型发展,没有围墙——对话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姚秀平[J].上海教育,2016(7).

[74]邱梦华.高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6(2).

[75]赵晶、石向实.社会认知具身化:解释、研究领域与问题[J].心理研究,2011(4).

[76]刘丽红.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具身认知思想[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1).

[77]马进.论道德行为形成的四要素、四阶段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9(2).

[78]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理论论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79]顾海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四个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0-09-20.

[80]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要求,中国教育报[N].2014-11-03.

[81]黄达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思考[N].中国青年报,2015-12-14.

[82]张大良:关于办好新型本科院校[EB/OL].https://sanwen8.cn/p/541ZO4e.html.

[83]Turney, Sources in the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cation: 1788-1970[M].Sydney:Angus and Robertson publishers, 1975.

[84]Alan Barcan.A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cation[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85]Acotafe.Tafe in Australia: Report on needs in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M].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1974.

[86]Empfehlungen zur Entwicklung der Fachhochshulen in den 90er Jahren[M].Berlin:Wissensehaftsrat,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