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策略
为适应现代生产服务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打破传统思路,敢于走新路,全面推进以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教育综合改革。并在认真分析和总结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探索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建构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新型地方本科院校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然而,从近百所新型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来看,其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比较模糊,有定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定位“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定位“3+1 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定位“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等等。新型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应该由总模式与分模式共同构成。就总模式而言,“合作教育、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最接近欧洲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总模式。我国新型本科院校实施转型发展的战略改革,要实现从一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向总模式、分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具体而言,就是要逐步确立“学校主动、政府牵动、企业联动、社会互动的工学结合、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总模式”(或称之为“合作教育、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总模式),二级院系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职业化需要,灵活确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集团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人才培养的分模式。
2.改革“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是国外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色。我国新型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工学结合”表面化,学生在工厂实验、实习、实训“走过场”现象普遍存在,远没有达到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的程度。二是“产学研一体化”片面化,重视“产学”结合,“研”往往被抛在一边。三是校内实践教学多而校外实践教学少。四是曲解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往往被一些人误解为“教、学、做”。实际上,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做、研”四个缺一不可的要素,“研”还是“教、学、做”的终极目的。学校师生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合作研发”是校企合作育人的基石,因此,我国新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应逐步实现从“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教学做一体化”向“以企业实践教学为主、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转型。
(二)建立紧跟行业产业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要建立灵活多样的专业方向设立机制,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积极进行行业学院建设。秉承“依托行业、服务企业”的办学路径,学院的设置需要摆脱单纯以学科的方式,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组建成立相应的行业学院,瞄准行业发展的“空白地带”,培养适应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需求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组建成立相应的行业学院。创设复合型专业方向,打破传统的院系建制和学科专业围墙,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挂钩,发挥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一,建立学校企业“双主体”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联合企业,并与企业形成两个主体育人,共同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学校和企业联合组建招生工作组,从命题、复试、面试到录取等各个环节,均请企业专家参与。同时,要结合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求,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的测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校外导师的意见和广大校友的建议,充分体现“四个全过程”,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全过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全过程、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全过程、应用能力培养全过程;“三个紧密衔接”,即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紧密衔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本领域的职业资格标准紧密衔接;共同组建导师队伍,积极签约聘请校内外导师;共同实施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少于三分之一的课程由行业(企业)专家授课。同时,与生产结合紧密的课程均由行业(企业)的专家授课;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实现校企共同考核评价,为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在教学的各个培养环节,进一步加强考核评价的落实;所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均由学校和企业讨论制定。
第二,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培养机制。为每个学生各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制定完善导师管理办法,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责、权、利关系;在加强对校内导师的考核的同时,重视发挥校外(企业)导师的作用,重点加强校外(企业)导师工作任务的落实、工作绩效的考核。同时,校外(企业)导师还实际参与招生复试、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制定、课程教学、项目研究、论文指导等工作。
第三,体现教学研用的结合。要坚持以项目为纽带,实现“科教结合”,达到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的要求;建立企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站为平台,实现“工学结合”;坚持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并重,实现“学做结合”。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统筹协调,实现“内外结合”,每个学年都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
(三)改革课程体系
新型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主要是照搬老牌大学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教材一味强调统编规划或权威出版,“老化”现象严重,理论性课程多,实践性课程少,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缺乏足量的课程设置作支撑,从而导致毕业生在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方面出现明显不足,而学校传授的很多知识在生产现场又用不上的局面。不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材体系,都与日新月异的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相脱节,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无法对接。具体表现为:
第一,课程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基本因循传统大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还是强调知识的传递与复制,课程的实现过程以培养学生系统知识为教学的中心,课程教学内容脱离现实需要,教材建设滞后。这种教育锻炼了学生的博闻强记的能力,却未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二,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契合度不高。要实现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课程内容须适应地方和行业的需要,突出体现岗位需求和行业性特征,满足生产技术发展需要。通常,生产技术结构一般分为:尖端、自动化高级技术;半机械化、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的中间技术;工艺和手工技术三种,或者称为先进技术、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地区不同,生产中的技术构成会有很大差别。随着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活动中对劳动者素质结构的要求必然发生变化,高等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均应相应调整,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新型地方本科院校一级学科总数偏少,二级学科专业偏科,热门专业争相开设,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于老牌本科院校,往往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和调整,忽视了具体的课程内容的深度改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课程教学内容脱离现实需要,教材建设滞后,课程开发力度不够,可利用课程资源有限,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矛盾;第二,校企合作课程、校本特色课程很少,无法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新型本科院校要重视社会和市场需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革新趋势,加强应用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建立由多种课程模式构成的课程内容结构。
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长课程三部分构成,基础课程主要是数学、物理、人文、艺术等课程,约占20%,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专业课程约占60%,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长课程约占20%,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11]其中包括实施“无教材化”,课堂教学教材主要是教师根据产业发展状况不断更新的“最新讲义”。我国新型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不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材体系,都与日新月异的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相脱节,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无法对接。最好的课程就是有利于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课程,最好的教材就是体现最新前沿知识的讲义。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根据区域(地方)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在课程建设上,实现由传统课程体系向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转型,逐步建立以社会需要和职业需要为核心、以技术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在教材建设上,实现由传统教材体系向“讲义”型教材体系的转型。
(四)改革课堂教学与考核评价
目前,不少新型地方本科院校一提起“应用型”高校建设,马上就强调“实践教学”,实际上,实践教学只是提高应用型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真正提高应用型教学质量的关键还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应用性。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与看重的并不是系统性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更多的是科学知识和方法如何被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偏重于传授那些与职业和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针对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实施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就是要实现从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向传授专业前沿知识为主的转型。众所周知,对同样一章的知识内容,有些教师讲授一节课就能让学生明明白白,而有些教师讲授两节课、三节课,学生还是糊里糊涂,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有没有驾驭课程知识体系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由基础理论知识与最新实用技术结合而来。因此,要实现教学内容的转型,势必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水平要求,即在授课内容上,绝对不能照本宣科,绝对不能面面俱到,该精讲的基础知识一定要精讲,过时的知识内容该抛弃的一定抛弃,该增加的新知识一定要增加。
国外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上,广泛采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研讨教学、角色扮演和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目前,我国新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满堂灌”“师生缺乏互动”等问题,客观需要实现从以教师讲解为主向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的转型。当然,不同的大学阶段、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教师机动灵活地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式教学、任务教学、现场教学、研讨教学、角色扮演教学、讨论式教学、团队学习式教学、讲座式教学、模块化教学、学术式教学等。而以学生为主导的项目化教学则是大三、大四的主要教学方式。近十多年来,尽管高教界一再呼吁实施多元化课程考试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新型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考试方式,除选修课考试方式相对较为灵活外,必修课仍以“闭卷考试”为主。通常,考试的真正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考查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二是考查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我国新型地方本科院校针对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考试,需要实现由“闭卷考试”为主向多元化考试方式的转型。在每门课程考试前,应根据学生的志愿,灵活采用闭卷式、论文式、调研报告式、技术设计式等多元化的考评方式。
(五)改革实践教学
1.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
本科生是最富有创新创业能力与活力的社会群体。国外应用技术大学本科生创业率约为4%左右,而我国新型本科院校本科生创业率约为0.4%左右。我国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转型发展的战略改革,就是需要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完善创新创业课堂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创业导师制度,强化创业指导;建设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产业园,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设立本科生创业专项孵化基金,保证创业经费;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逐步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教师“灌输、传授”为主向学生“内化、运用”为主的转型。
2.毕业论文的改革
毕业论文(设计)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国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实施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中,需要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实现由理论研究型为主向行业企业技术型为主的改革;在毕业论文指导上,应逐步实现从理论研究为主、单一导师制向应用设计为主、双导师制的转型。论文选题应密切联系区域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急需的应用技术,由行业(企业)出题的毕业论文(设计)尽可能达到80%;研究过程必须在实践基地进行,要求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基地相结合进行研究;论文(设计)指导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前期以行业(企业)导师为主,后期以学校导师为主;毕业论文答辩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要求校外专家必须对毕业设计的应用性给出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