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言∣
上篇 新型本科院校的理论探索
第一章 新型本科院校发展概况与现实困境
第一节 我国新型本科院校发展概况
一、新型本科院校的内涵
二、新型本科院校的兴起背景
三、新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新型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的内部困境
一、学校发展定位的困惑
二、内部治理结构不顺
三、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第三节 新型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的外部困境
一、社会、政府、企业对新型本科院校缺乏认可
二、外部管理体制不够合理
三、外部经费获取困难
第二章 新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诉求
第一节 明确新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
一、办学类型定位
二、服务面向定位
三、办学特色定位
第二节 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解读
二、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现实意义
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策略
第三节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新型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
二、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障碍
三、新型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第三章 国外应用型高校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澳大利亚教育结构布局
二、澳大利亚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背景
三、澳大利亚应用型高等教育制度介绍
四、澳大利亚应用型高等教育给予我国的启示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背景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曲折历程
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优势与特色
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对我国新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启示
第三节 英国斯旺西大学的改革发展策略
一、斯旺西大学改革发展的基本背景
二、斯旺西大学改革发展的理念策略
三、斯旺西大学改革发展的路径设计
四、斯旺西大学改革发展的机制创新
第四章 新型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基本路径
第一节 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发展目标
一、攀枝花学院立足攀西地区钒钛资源,对接攀枝花军民融合,助推攀枝花工业转型升级战略
二、成都师范学院聚焦教师培养主业,发挥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优势,服务区域基础教育
三、西昌学院立足凉山彝区生态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农学、彝文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助推彝区精准扶贫
四、常州工学院围绕常州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链和十大新兴产业,形成了机械工程等十大专业群,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五、成都工业学院打造无人机创新创业公共平台,携手郫都区政府领跑“菁蓉小镇”产业发展
第二节 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校地合作,协同推进新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
一、常熟理工学院校地合作,以项目为载体,走互动发展之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二、重庆科技学院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三、徐州工程学院实施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的模式
第三节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实施专业群建设,带动学校改革发展
一、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围绕学前、小学教育专业,延伸专业方向,打造专业集群,服务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钦州学院构建涉海学科专业群,培养涉海应用型人才,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
三、四川旅游学院根据“大旅游”产业链不同环节需求构建应用型专业集群,服务区域旅游业发展
第四节 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合肥学院实施中外合作、产学研结合方式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黄淮学院实施“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第五节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一、四川传媒学院形成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五全模式”
二、滁州学院构建了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教学、实训、服务的创新创业教育“三大体系”
下篇 新型本科院校改革的实践经验——成都师范学院的探索
第五章 突出重心,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第一节 师德养成教育模式的提出和理论依据
一、师德养成教育模式提出的背景
二、师德养成教育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三、师德养成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德教育与培养
一、凝聚养成合力,提高教育效能,构架全方位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新模式
二、夯实教师教育专业化基础,将师德养成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的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凝练总结师德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升理论认识,进一步探索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成都师范学院师德养成教育实践
一、师范生师德培育的具体方略与举措
二、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第六章 强化应用,深化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评价改革
第一节 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改革
一、建构师范生素质结构模型
二、改革师范生专业能力训练体系
三、深化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
第二节 师范生专业能力评价创新
一、推行师范生能力评价的背景
二、开展教师职业能力评价的目标任务
三、建立和开展评估工作的方法路径
四、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特色
五、实践成果及社会效益
第七章 传承优势,服务基础教育
第一节 教师继续教育探索与实践
一、以学科为基础的新课程改革培训(2001—2005)
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骨干教师培训(2006—2009)
三、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国家级培训计划(2010—2014)
第二节 服务基础教育路径创新:以温江区“3+A”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项目为例
一、加强基线调研,认真研制项目实施方案
二、认真组织学员遴选工作
三、建立健全学习规章和学员档案
四、建立“3+A”学习小组,配备专业导师
五、集中研修学习、分组跟岗指导和校园巡诊结构化研修
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年度评优表彰
七、收集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升研修质量
第八章 凝练特色,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模式创新
第一节 信息化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一、高教信息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高教信息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方向
三、高教信息化是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核心任务
四、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第二节 信息化在新型本科院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
一、推动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网络资源共享,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三、建立网络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节 新型地方师范院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新型地方师范院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匮乏、基础薄弱
二、教育信息化观念落后,制度不健全
三、技术力量薄弱,人才严重缺乏
四、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明显不足,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不够
五、信息化的教育价值取向不明显,服务基础教育不够
第四节 国外师范院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启示
一、政府支持,立法保障
二、政企学研联动推进教育信息化
三、变革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第五节 地方师范院校推进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一、UGSE协同创新模式内涵
二、主要做法,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
三、主要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