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媒学院形成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五全模式”
四川传媒学院是以传媒类专业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学院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将传统的学业活动与创业活动相结合,将学习过程与创业实践演练过程相结合,将模拟化的项目运作与直接参加一线生产经营和管理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五全模式”。
(一)实现创新创业教育 四个方面的“全面覆盖”
一是学生年级维度,从大一到大四分阶段进行,大一有意识(开设管理学、营销学、社会学、职专文化等课程)、大二有规划(开设频道编辑、大型节目、导播等课程)、大三有行动(根据特长进入校内外的工作室学习和创作)、大四出成果(以毕业设计检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学生素质维度,实现“体系化培训(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基地化支撑(3 个校外影视拍摄基地、校媒共建50 多个媒体实习基地)、多元化投入(学校、社会、政府)、项目化资助(国家、省、学校立项)、社会化(孵化联盟、创业基金、联合实验室、大学生俱乐部)和制度化保障(双师型教师引入制度、双创项目资助制度)”的协调推动。
三是学生专业维度,独创影视传媒人才培养“五自培养目标(自己编辑、导演、组织演出、拍摄、后期合成)”和“12 字课程体系”(如表4-1)。为达到目标,学校首先引进影视行业一线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学中,如先后引进四川电视台、峨影长、上海电视台、战旗文工团等多家媒体和演艺单位的300多名专家担任“双师型”教师;其次购置高端数字设备打造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实习实训室113 个;最后落实“12 字”课程体系。
表4-1 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12 字课程体系”

续表

四是从学生创业空间维度,构建“校内、校外和互联网”三类实践创新空间。校内空间主要是策划、设计和建设一流的校内创新创业空间,包括重点实验室、工作室、创新创业中心、影视拍摄基地等。校外空间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化公司项目的运行体系中,参与完全市场化的影视节目或影视剧拍摄,实施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此外,还依托学院影视剧制作中心,利用社会资源,寻求项目合作等为学生搭建创作实践平台。互联网空间主要是利用互联网这个便捷平台。
(二)实现影视传媒类专业项目指导教师“全面双师型”
一是确立以“师范性、实践性、创作学术性”为主要特质的“双师型”教师“三项培养标准”。师范性是授课教师应具有教师资质并通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实践性是双师型教师应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影视行业从业经历或实践经历。创作学术性是教师在影视创作方面持续有作品、出成果,对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娴熟、精通。
二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长效机制,将应用型师资分为“新手”“双师双能型”“专家”三个层次。首先,通过多种途径培养锻炼“新手”,培养其实验实训指导能力;其次,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双师双能型”队伍;再次,聘请行业内一线专家做专兼职教师。
(三)实施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全产业链实训”
凸显传媒行业属性,构筑“传统媒体实训模块、新媒体实训模块和融合媒体实训模块”三大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一级能力目标(媒体入门、兴趣培养、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创新应用),24 门实训课程分布在三级知识框架中,实现24 项能力的培养。
(四)开展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全方位成果孵化”
根据影视传媒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和学校实际,学校探索了教学研究机构、影视剧制作中心、校园广播电台与社会影视剧制作机构思位一体的、互动式全方位成果孵化模式。
(五)实现创新创业教学文化氛围的“全引领”
学院深入研究“应用型教学文化”,并针对影视传媒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提出了“项目进课堂,教学在现场”的育人理念,打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立促进机制,发挥文化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