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师范生能力评价的背景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
在众多因素中,教师是制约学校教育质量和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改革教师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抓住了教师之本,就抓住了教育之本。教师专业能力评估是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手段,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能力达到要求,实现专业发展,才能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教育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0 世纪末,卡耐基教育促进会和霍姆斯协会在《国家为培养21 世纪教师做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中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将其视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教师专业化是当前全球教育关注的重大问题,是指教师通过多年的专门训练和实践,具有独立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能力评估标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测评过程本身就是专业提高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相应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评价制度必须依靠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为评价提供参照,使得教师的专业认定过程有章可依,有法可循。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可以通过评估来实现,教师专业能力评估不仅仅是对教师工作的鉴定,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从评价反馈中获悉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
(二)国家政策调整的需要
提出教师专业化的理念之后,世界各国加快了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法国先后两次对小学、中学教师的专业标准进行了规定,并于2007年出台了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英国、德国、新西兰等都建立了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国家标准。美国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认可NCATE 为第一个全国性教师教育评估机构,对全美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与此同时,我国也不断加强教师专业化进程。2008年,原教育部师范司管培俊司长在教师资格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呼吁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标准与测试办法。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掀起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潮。然而,通过梳理我国近年来教师专业能力及标准研究成果发现:关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研究,无论从理论还是应用来说都不尽如人意。教师教育评估研究数量虽多,但专业能力结构单一,系统性、科学性、导向性、操作性严重缺失。
(三)实践操作层面的需要
从研究层面讲,国内外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教师专业能力整体结构;二是研究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结构;三是探索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规律。概括地说,研究成果丰富,论述很多,但缺乏对教师职业能力素质模型建构的研究和测评标准的研究。从操作层面讲,国内外高度重视教师职业能力测试,我国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开始了先期探索。总体来讲,步伐很大,但操作标准不系统,操作实施困难很大。因此,全面、客观、公正测评师范学生和基础教育在职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进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