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成果及社会效益

五、实践成果及社会效益

(一)实践成果

通过建立教师职业能力测试体系,学校规范、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引领了行业发展,填补了行业空白。

(1)智能化的教育诊断,把握师范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特征,设置系列全景化训练模块和活动,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通过资源平台建训前测试、训中调控和训后评估,推动培训内容、培训课程的精准投放,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培训的流程再造。

(3)建立教师、学校、区域教育发展档案,实现教师、学校、区域教育科学及时诊断与发展,实施教师、学校、区域教育发展的“影子帮扶”,促进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科学准确评估结果,丰富教师人事制度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评估体系,建立教育大数据,形成清晰的教育区域人才结构云图,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精准匹配,为政府教育产业配置和教育人才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推动了在线教育的发展。

(二)社会效益

(1)助推师范生成长。开展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测试21 次,测试近5 万人次,对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科研及创新学习能力,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用评价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成长。在2016年对师范生教育实习专项督查中,各实习单位对我校学生的教师素养、职业技能及专业品质高度认可,很多学校主动提出为我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2)校地合作,推进教育发展。与德阳、资阳、成都、甘孜等20 多个地、市、州建立了专业合作,为3 500 多人开展在职教师测试,建立教师专业能力测评和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监控指导系统。

一是支持教师人事改革,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让教师人事改革更加公平,公正。测评体系能为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提供有效服务,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决策提供信息,并为教师职务聘任、职称评聘、工资晋升、表彰奖励、酬金登记等提供重要依据,以此促进教师团队的共同成长,为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的评选机制,尤其是德育骨干教师的评选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应用于区域教育诊断与发展。测试体系为学校或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整体发展方案,根据教师队伍水平测试情况,为地区教育部门及学校反馈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发展目标及方法途径等建议意见。

三是对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帮助地方教育部门、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及时掌握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状况,加强对教授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究的管理和指导力度,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近年来的专业指导,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和德阳东电中学两所学校的学校管理、队伍素质、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前者成为成都市新优质学校,后者中、高考上线人数连年上升,得到主管部门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3)对测试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个性化的“教师学习和发展档案”(即成长档案)。为教师提供信息反馈,准确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制订发展计划,帮助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师德水平、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服务于各级培训,提高了培训针对性和培训效果。通过训前智能诊断,把握学情,训后测试把握提升,做到训前摸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训中调控,强化了培训效果,实现了培训流程再造,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