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为基础的新课程改革培训(2001—2005)
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决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行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其根本理念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方式、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课程功能的重要变革,这场课程变革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这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没有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新课程的实验推广就难以顺利进行。
(一)主要培训任务
2002年,以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学校承担了初中语文英语、数学、美术新课程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共培训了350 人,为基层开展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师资支持。2003年,经教育部师范司批准,学校承担了基础教育新课程初中英语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任务,同年又承担了初中英语、物理、美术及小学美术新课程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共培训485 人2004年,学校承担了全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初中语文、英语、物理、生物、中小学美术六门学科骨干教师省级上岗培训和后续研修任务。另外还承担了民族地区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带头人研修和中学教师《科学素养》专项培训,以及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中的初中语文、英语、物理、生物、中小学美术培训任务,共培训1 186 人。中文、外语、物理、生物四个系又承担了送教下乡培训任务,分赴自贡、眉山泸州等11 个地、市、州,18 次送教下乡,帮助培训新课程骨干教师2 000 多人。2005年承担了全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初中语文、英语、物理、美术及小学美术五门学科骨干教师省级研修、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题性培训和中学教师《科学素养》专项培训。还承担了初中语文、物理送教下乡任务,分赴德阳、遂宁、雅安、攀枝花、巴中、广安、甘孜、阿坝、凉山等11 个地、市、州,13 次送教下乡,帮助培训新课程骨干教师2 200 多人。、。、
(二)主要思考与做法?
成都师范学院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后积极行动起来,学习领会新课改精神,派出多位教师参加课改培训,并探索用新课改精神去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
1.认知驱动,专业引领,提高教师的培训认识
首先,组织培训团队的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18 门课程的新标准,明确每一门学科核心素养,弄清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重点。其次,按照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明确搞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教育学院的重要职能,教育学院在新的教师教育体系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培训的组织管理,建立新课程教师培训的组织机构
为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学院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为组长、其他院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向四川省教育厅申请在学校建立“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四川教育学院培训中心”,院党委书记任中心主任,副院长为中心副主任,下设办公室,在院内定为正处级常设机构,专门负责以新课程培训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培训期间又专门成立了培训领导小组,有关各系也抽调参加过国家级培训的教师与系领导组成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从组织上保证了新课程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3.提供“菜单式”内容和任务,满足学员个性化需求
根据省级培训的目标和教学要求,依据学员调研情况,制定新课程各学科教师培训的实施方案。培训内容以“新概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简称“三新一德”)为重点,加强师德修养、教育理论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等专项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力求做到依照新课程的理念,创新培训模式,做出自己的特色。如“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坚持“开放、互动、实践与反思”的思路,采取讲座与研讨结合、观摩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模式。每个专题或研修目标先由专家从理论高度进行引领学员参与讨论后,再通过说课、评课和反思总结来形成综合能力。“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的内容贴近新课程实际,重点集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突出了在实践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为实施新课程教师搭建了从理念学习到教学实践转化的平台。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培训步骤科学、严密。从总体上看,实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以通识性培训为主线,以课标解读为核心,”,以观摩示范课例的体验为突破口,在合作交流与反思中形成实施新课程培训的能力和水平,整个培训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在四川省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中提供“课程改革实施的心理学研究”“发展性学校教育评价”“构建学习型学校,培训学习型教师”“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型教师培训”“学校诊断与学校形象策划”等课题菜单让校长们自主选择。通过导师组一对一的指导以及学员相互之间的交流、研讨,经过一年的课题研修,厘清校长们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思路,提升其管理水平和个人理论修养。
4.明确职责、加强管理
在培训中,我们强调责任明确,细化管理,具体的做法为:①根据省教育厅的培训要求,做好我院当年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对象与任务、培训内容与目标、培训时间与地点等,以便提前做好各项准备;②明确院系培训工作责任,实行“继教办统一组织、各系具体实施,上下结合、互相支持”的培训机制,使整个教师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③制定《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及培训者培训学员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班配班主任,在班主任指导下设班委会,实行学员自主管理。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管理,积极推动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培训成效
在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培训过程我们形成了“菜单式、导师制、双向选择”的新型校长培训模式,同时提出教师培训的核心观点:教师培训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社会支持服务体系,形成校本研修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此观点对我校教师培训实践和改革产生了较大效益和影响。具体的成果与成效如下:
(1)2000年我院首次参加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奖,《中学教育学》《概率与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写作与评改教学大纲》《英语专业SAS课堂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四项分别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2)我院开展的一系列教师培训相关研究,固化了职后教育的成果。2004年,《“‘菜单式’、导师制、双向选择”的新型校长培训模式构建》《初中英语新课程培训者国家级研修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分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
(3)我院自主开发完成新课程文本资源10 辑,150 余万字;出版《新课程与学科前沿研究》,并有《在实践中探索英语教师新课程培训的新模式》《“‘菜单式’、导师制、双向选择”的新型校长培训模式构建》等一系列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