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开展评估工作的方法路径
(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专家和工作团队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专业能力评价研究的专家队伍和工作队伍,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专职教师,二是各二级学院教学(法)教师和专业教师,三是中小学一线名师和名校长,四是国内其他知名教育专家。
(二)构建教师专业能力构成及评估标准、流程
细化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将教师专业能力划分为教师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发展能力四大板块,再将这四大板块进一步细分。
根据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评等评级框架划分等级模块;根据等级模块,多番论证,制定相应测试标准,包括教师基础能力测试等级标准、教学能力测试等级标准、教育能力测试等级标准和教育教学研究发展能力测试等级标准;根据相应标准,拟定对应测试大纲。大纲包括:测试要求与标准、测试内容、测试规则。
根据等级标准和测试大纲,拟定测试细则,包括:测试点、测试内容和要求、权重、给扣分办法;依据教师专业能力的测试标准,组建测试的内容板块,建设完备的内容体系,形成测试题库。建设思路是分学科建设、分学段建设和分等级建设;在标准板块和内容板块基础上,进行教师专业能力操作板块的建设;进行教师专业能力测试应用板块建设。
(三)研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评估大纲
合理设置实验(实训)课程学分和学时;通过大纲体现“五化”,即实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板块化,板块内容模块化,实训模块项目化,项目课内集体实训与课外自主训练一体化,实训大纲与测评标准一致化。在此基础上,将大纲内容转化为教师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学生自主训练指南。
(四)研发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评估教材,改革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
根据评价的需要,成都师范学院组织编写了《怎样写好粉笔字》《粉笔字书写技能训练教程》《教师口语技能训练教程》《教师职业道德技能训练教程》等教材,并专门申请立项教师职业素养类系列教材的开发出版项目。
学校还对师范生训练课程体系和职后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建构,形成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课程群、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群、教育技能训练课程群以及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训练课程群四大课程群,共计三十多门课程。
(五)实施训测一体,规范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及考核评价流程

图6-4
(六)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评估管理,加强教法学法研究
2013年9月,学校成立教师职业能力评估中心,专门开展教师专业能力评价的研究、实践与管理,是全国第一个教师能力评价专业机构。与此同时,学校形成了师范生技能训练评估的校、院系、班三级管理与组织运行机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通、规定性与自主性结合,开展了目标明确、标准合理、阶段清晰、任务具体的教师技能训练活动。
以教法学法研究为抓手,学校还出台了《成都师范学院学科教学论教师深入中小学实践锻炼的实施意见》,积极组织全校学科教学论教师深入一线,开展教育教学调查研究和实践锻炼,提升了师范生课堂内外教学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七)开展“2+1”校地合作,为评价提供了有效阵地
学校与四川省内、外各地方政府、学校等达成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地合作运行机制,建立了一系列差异化实习实训基地,包括“研究实验学校”“友好学校”以及“伙伴协作学校”。“研究实验学校”和项目组一起参与课题研究,提供研究样本,承担子课题研究任务;“友好学校”承担师范生和培训教师到校随堂听课和参加教研活动任务;“伙伴协作学校”承担师范生和培训教师实习见习、跟岗任务。目前,学校已建成校外差异化实习实训基地三百多个。
(八)加强训练评估信息化建设
着眼于教师职业技能大数据建立,学校和校外公司合作,探索开发了教师职业技能测试网站,搭建了教师职业能力测试信息化平台。在训练过程中,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学资源整合与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经评审,学校教师职业素养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四川省第四批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围绕中心建设,学校先后斥资千万元,成立了成都师范学院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基地总面积近5 000 平方米,设备投入达到3 100 余万元,建成教师职业技能专业实训室50 余间,对内承担成都师范学院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指导、检测和研究工作,对外承担在职教师技能培训、测评和研究任务,成为评价培养的主阵地。
(九)形成教师职业能力素质报告,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立足于教育诊断与教师能力提升,在每一项测试完毕后,都会对测试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个别群体形成教师职业能力素质报告,现在已经完成对2012、2013 届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报告,并形成了一系列师范生教育能力、教学能力以及教研能力的诊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