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强化学科特色和优势,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和科技优势,不断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以自身“应用型”特色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这是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内涵式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完善新型本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课题多来源于政府的纵向课题,这是主流。但事实上,由于很多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实际相距甚远,因此,国家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很大,真正创新的成果却非常少。所以,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多和企业联系,加强科研领域的合作,优势互补,共同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在把握科研方向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具有科研能力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合作,一方面使教师的科研面向国家战略,处于研究的前沿地位;另一方面,又使科研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解决了企业的日常科技问题,而一批学生的参与,使他们在学校就能接触到科技的前沿问题,拓展他们的视野,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通过这种全方位的科研训练,使他们一走出校门,就可以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高科技、高技术人才。
与此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投资的力度,加强对新型本科院校在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中的平台建设,出台措施和政策,鼓励合作各方构建更多的产学研合作训练基地等合作平台,使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一定的物质支撑。另一方面,政府在加强平台建设的同时,相关政策和科技服务平台也要同时跟进,构建高校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良好氛围,拓展新型本科院校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
2.评估制度的创新
科学、完善的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是高校科研质量的组织保障,也是高校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健康运转的内在驱动力。新型地方本科院校一般科学研究起步晚,服务能力还不强,就更需要从组织设置、项目过程管理、科研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科研管理机制,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推动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范围和深度。
同时,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把拥有自主产权的科技成果作为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也是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利益分配的前提条件。对于合作各方,引入第三方评估,建立合理科技成果的评价制度,明确成果所有权,改变现有的以论文、获奖以及专利为主要形式的单一评价方法,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分类的产学研成果评价标准,充分考虑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
3.人事制度创新
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师构成上,不仅要有理论型教师,还要有在一线企业的工作人员。企业派一线工作人员到院校任教,院校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师队伍需由校内专职和校外兼职两部分组成,且社会兼职应占有相当比例。校外兼职教师必须熟悉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状况,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或管理经验。这就需要突破现有教师的准入制度,进行教师准入机制的改革,使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到高校进行教学,和高校理论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能够实现。
另外,新型地方本科院校也要改变过去认为合作就是为了创收的观念,切实做到与企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高校要改变对教师的传统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多与企业接触,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这样,在提高教师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拓展教师的科研视野,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找准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着力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会碰到诸多困惑和难题,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一是个体技术服务的较多,协作抱团服务的较少;二是服务单个企业的较多,服务区域产业链的较少;三是应答性技术服务的较多,主动设计提升的较少;四是小项目小促进的较多,高水平高效益的较少。针对这个情况,需要找准经济社会发展新背景下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提升服务水平。
1.推动服务方式从“孤军奋战”向“团队攻关”转变
通过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建创新平台,组建创新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集群效应;通过优势学科,凝聚优势团队,形成优势攻关能力;通过“分层建设、分类推进、梯度发展”,造就一批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和领军学者,提高科研竞争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2.推动服务项目从被动到主动、从做点到做区域的转变
新型本科院校要从“坐等上门”到“主动上门”,做好与地方、企业的对接工作,进一步拓展合作渠道和方式,通过系统设计策划,在科技攻关、项目联姻、成果孵化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向社会、企业开放实验设备资源,提高其社会服务效益;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横向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广大教师、科研人员主动到行业企业“找项目寻课题”,全方位开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活动。同时,主动对接区域行业产业,组织跨学科攻关团队,在解决区域产业链应用型技术开发和关键共性技术方面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系统性、多方位的科技支撑。
3.推动服务成果从重“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转变
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在量的扩展基础上,特别需要强化质的提升,紧紧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发展急需的关键领域以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培育为抓手,攻关大项目,争创大效益,增强学校科研实力及成果转化水平,通过提高质量形成学校的影响力,打造出学校的品牌。
(三)实施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
新型本科院校应本着“立足地方、面向行业、依托企业、服务区域”的原则,通过实施产教融合,在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中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所采用的产教融合模式中,主要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研发项目、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等方式来推进,并与地方企业、行业共建研发机构,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使产教融合向着多领域、高层次、立体化、多样化发展。在实施产教融合的具体方式上可以采取以下的类型:
第一,战略协作型。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只有依托行业企业,才能使自己的办学生根落地,也只有走进行业、不断满足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习就业、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才能真正体现出“应用型”的价值。与此同时,新型地方本科院校要与区域内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全面合作关系,为服务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合作攻关型。新型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学科优势,通过开展联合攻关和产学研合作,走出一条技术开发和转让的协同创新之路。特别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加强研究,通过合作攻关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难题。
第三,联合项目申报型。联合申报项目并具体实施,可以有力地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创新校外实践教育模式,形成新型地方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学生实践基地的新机制。此外,校企双方还应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组建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教师队伍等。
第四,定向培养型。由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并进行应用型技术开发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为新型地方本科院校改革创新及特色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学校可以与企业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大学生中选择素质较高的学生,为集团定向培养人才;根据公司需求设置相应课程,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课程讲师,学生的毕业实习也实行顶岗式实习,毕业后直接到该公司工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又实现了与企业急需人才资源之间的无缝对接。
(四)契合地方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地方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是新型地方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依据。目前有这样一种现象:大学生就业难,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招聘也难,往往很难招到需要的人才。这已经成为困扰高校、大学毕业生和企业的共同难题。究其原因,是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理论与实践应用的严重脱节,特别是许多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因工程实践能力及工程设计能力差等问题,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需求。因此,如何围绕行业企业未来需求和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构建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新型地方本科院校要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为指导,来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体系。在培养目标上,要坚持着重面向各行业培养生产一线的工程师、设计师、经济师、会计师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培育规格上,坚持能力为本,个性化成才。提出“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建立以能力系统化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确立一个核心,即以能力培养、个性化成才为核心,建构知识教育体系、能力培养体系、素质拓展体系;搭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培养足够自信的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立足一线的吃苦耐劳和工程能力、广阔开拓的国际视野和严谨理性的问题意识与解决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由于新型地方本科院校与传统老本科的同质化趋势,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出现了学非所用和过度教育等问题。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与期待,新型地方本科院校要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态重新定位,这是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一次全面深刻的自我革命,这已经成为了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诉求。
【注释】
[1]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2]刘献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与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3(8):1-9.
[3]刘献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与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3(8):1-9.
[4]刘彦军.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外延、路径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
[5]侯长林,罗静,叶丹.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教育研究,2015(4):61-69.
[6]夏建国.生态位视角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5).
[7]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8]许青云.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38-39.
[9]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1-8.
[10]裴小革.论创新驱动[J].经济研究,2016(6):17-29.
[11]王嫒.当代美国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4).
[12]董泽芳,聂永成.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4):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