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类型定位

一、办学类型定位

武书连早在2002年参照美国卡内基分类法,将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职高专四类。[1]按照这种分类,很多学者把新型本科院校定位于教学型大学,新型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大都也认可这种定位。但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新型本科院校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实际上会阻碍自身的发展。如刘献君指出,新型本科院校本应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但单一的教学型定位容易使学校形成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思维方式,导致学校自我封闭,以自我为中心。[2]不仅如此,新型本科定位于教学型大学之后,不会安于现状,而是想方设法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从而造成高校发展无法体现多元化,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

基于此,刘献君提出了“教学服务型大学”概念,作为新型本科院校发展思路的选择。一方面,“教学服务型大学”以教学为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另一方面,服务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开阔我们的视野。服务意味着开放,既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又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服务意味着多元化、多样化,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所处地域、学科结构、办学传统等选择不同的服务对象,从而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模式、组织管理模式、资源配置模式和办学特色。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建设,可以促使我国高校形成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可喜局面。[3]

近年来,一些新型本科接受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所谓应用技术大学是“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导向进行办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学校”[4]。也有学者认为,应用技术大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导向进行办学,但侧重点在技术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教育内容以技术学科或应用性学科为主”;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高级技术型人才。[5]“应用技术大学”这一概念是20 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是伴随欧洲国家工业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产生的。在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目前还处在理论建构阶段,还是一种发展的理念。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未来转型的理想模式。[6]

潘懋元则把高校分为三种类型:学术型、应用型、职业技术型。学术型大学,也就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其培养层次为:本科(学士学位)—硕士(硕士学位)—博士(博士学位),以学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学术人才,也就是所谓“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所也”。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院校,多科性可以称作大学,单科性的称作学院。其培养层次均为:本科(学士学位或专业文凭)—专业硕士(硕士学位或专业文凭)—专业博士(博士学位或专业文凭)。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如工程师医师、律师、教师和管理干部等。职业技术高校,也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院校,其培养层次为:专科(副学士学位或职业技术文凭)—职业技术本科(学士学位或职业技术文凭)—职业技术硕士(硕士学位或职业技术文凭),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职业技能为主,培养不同层次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以工程技术技能人才为例,包括高级技工,技术员以及施工、管理工程师。潘懋元认为,第一类高校数量不宜过多,规模不必太大。在我国主要是以“985工程”大学和部分“211 工程”大学为主体。第二种类型高校相当庞大而且复杂的院校群,包括一部分“211 工程”大学、一般部委属院校、地方高校、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第三种类型的院校,当前应当以培养专科层次的人才为主,但随着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将逐渐延伸为本科层次以至培养研究生,也可转入应用型本科继续学习。[7]

就既有的对新型本科院校办学类型定位的探索来看,定位于教学型大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凡是大学,教学和研究都是其基本功能,这在高等教育界几乎是共识。而新型本科按照教学型的定位,可能会把研究忽视了,这样肯定背离了大学本身的应有之义。定位于应用技术大学对一些以工科特色明显的院校而言,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但对以文科见长的高校,尤其是师范、财经等院校而言,并不是很合适。相比较而言,刘献君的“教学服务型”办学定位以及潘懋元的“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似乎指出了一条介于学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的路线。这种定位更具有包容性,不会对新型本科造成更多的局限,同时也更适合新型本科自身实际,显得更为平和,在实践中也更具可行性,尽管其基本发展路径还有待探索,但作为一种思路,大体方向是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