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解读

一、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解读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新型本科院校应为各行各业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新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也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需要培养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有几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指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并创造性地为地方社会创造直接利益和经济效益的专门人才。第二,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具备新知识、应用新技术、掌握新装备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第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兼有创业能力、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技术技能。第四,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第五,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技术型人才。[8]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核心要义”是促使高校确立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但高等教育是以学校为主体实施的教育——学校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性、职业性等特性,其中“教育性”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特性,“教育性”要统帅“职业性”。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固然要以应用技术教育为重点,但高等教育应该是全面素质教育而不是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不能因为其应用性或职业性而忽视其教育性。高等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价值表现在加强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公民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加强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首先成为人格健全、个性丰富、心理健康、人生态度积极、生活情趣高尚的公民,才有可能成为掌握和正确运用应用技术的人才。[9]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可细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每一类应用型创新人才都是社会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产品的制作,把决策、设计、方案等变成现实,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主要承担生产实践任务。新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地方性”特征决定了学科专业的建设要与地方社会经济的需要密切结合;“地方性”也决定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具有地方技术、职业技能教育的特色;“地方性”还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其人才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面上,既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的一般要求,又突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在能力方面,应具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营销能力,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技术上,应掌握本行业生产原理和操作技术、管理运行技术、营销与服务技术、技术谈判和商务谈判技术,获取和综合运用信息的技术等;在素质方面,应具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在内的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较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