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养成教育模式提出的背景

一、师德养成教育模式提出的背景

师德是教师成长的基础,是教师首要的专业素质,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它既制约着教育教学的效能,也对教育教学起着方向性的指引作用。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提高教师队伍总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新修订和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通知。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08年《规范》将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印发的《规范》的八条规范——“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修订为六条规范,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新的《规范》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在新形势下,修订并重新印发《规范》,对于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颁布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和发展动力;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等师范院校是人民教师的摇篮,是我国进行教师职前培养的主要基地。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较好的专业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以及具有作为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师范生,使广大师范生能够真正地从职业观和价值观取向上认同教师职业,为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师范院校的教育责任和神圣使命。

作为四川省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原四川教育学院对基层学校教师的诉求和基础教育教师的现状以及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师职业道德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作为四川省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四川教育学院在教师教育中提出将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作为“育人工程建设”的理念,并以此作为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2年,具有丰厚教师教育底蕴的四川教育学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四川教育学院成功改建为成都师范学院,一所拥有56年办学历史的师范院校在新的历史时期步入了教师教育的新征程。作为新型师范院校的成都师范学院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教师教育建设,凝练办学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推进师德教育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