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经费获取困难

三、外部经费获取困难

新型本科院校处于我国本科高校生态群落的最边缘,受到众多圈层的挤压,明显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这种生态群落结构极易形成高校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使资源更易流向具有优势的重点高校和老牌本科院校。在没有相应政策的扶持下,新型本科院校能够直接从国家获取的教育资源非常少,在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与获取中处于不利地位。

(一)生均教育经费不足

新型本科院校基本都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但多数地方政府能够投入的经费十分有限,经费短缺问题俨然成为制约地方新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对大多数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而言,对新型本科院校的投入存在较大的困难。从表1-3 可以看出,每个省的中央所属高校生人均经费比地方高校要高得多。如2015年东部的福建省中央属高校生均教育经费为47 139 元,地方属高校生均经费只有25 594 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中部的河南省中央属高校生均经费为36 317 元,地方高校只有21 089 元,前者是后者的1.7 倍。西部的四川省中央高校生均经费为38 284 元,地方属高校只有19 856 元,前者同样是后者的两倍左右。从财政经费来看,各省份的中央属高校生人均财政经费也远远高于地方本科院校。

表1-3 部分省份2015年高校生人均教育经费情况(金额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说明:所选数据进行了取整。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地方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很大。特别是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而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受到政府财政规模的限制,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成本明显提高,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二是地方政府对政府绩效的考量。地方政府承担着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经济发展水平是地方政府进行政考核的主要指标,从而使地方政府的经费使用和投资行为变得更加谨慎。客观上,地方政府官员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投到可以产生效益的部门,而非不能立竿见影的高等教育领域。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受到政府绩效观的制约。三是地方政府对本地区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地方政府对本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在短时间内难以产生明显效果,一些地方新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等问题上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发展经济的需要,这些都直接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不愿也不需要对本地区高等教育进行更多投入。[37]

新型本科院校在短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生源扩大了,教师增加了,但由于经费短缺,已有资源无法承载由规模扩大所引发的各项需求,如教室仪器、图书的增加、办学空间的扩充等。其办学规模在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的同时,却又产生了与自身办学条件,甚至是与办学目标、办学类型严重不适应的新矛盾。

(二)科研经费紧缺

科研经费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一些重点高校科研经费在其能获取的总经费中占了较高比例,有些高校甚至已经超过了50%。但新型本科院校所能获取的科研经费,无论来自政府层面,还是来自企业,都远远低于重点高校。从表1-4 可以看出,部属大学科研经费数额很大,是学校经费的重要支柱。以清华大学为例,其2014年科研经费达到435 236 万元,上海交通大学344 990 万元,浙江大学339 387 万元。排在第10 位的复旦大学也达到了210 891万元。教学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也是很高的,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高,达到了120.2 万元,哈尔滨工业大学83.4 万元,清华大学80.2 万元。

表1-4 2014年全国高校科研经费前10 位 (金额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数据统计整理。
说明:以上为实际进入高校财务的科研经费数据,合计一栏为前三项之和。但同济大学实际进入学校财务只有156 769 万元,但当年其获得经费为242 103 万元。

相较而言,新型本科院校所能获取的科研经费极其有限。从表1-5 可以看出,新型本科院校科研经费总额很小。以部分新型本科院校2014年科研经费收入为例,绵阳师范学院996 万元,铜仁学院403 万元,靠后的晋中学院只有103 万元,银川能源学院34 万元,而沧州师范学院为0。不仅如此,新型本科院校科研经费来自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所占比例更低。很多新型本科院校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为0,也就是说,其科研经费构成中,学校自身投入占了不小的比例,而真正来自政府和企业的经费是非常有限的。

表1-5 2014年部分新型本科院校科研经费情况 (金额单位:万元)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数据统计整理。

(三)社会捐赠缺乏

根据美国教育援助委员会(CAE)最新统计报告,发达国家尤其像美国,30%~40%的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于校友捐赠。2010年,哈佛大学接收校友捐赠高达6 亿美元,其校友捐赠基金总值高达275 亿美元,校友捐赠率高达40%。而国内高校校友捐赠金额在高等教育经费中占比不足1%,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从全国情况来看,据艾瑞深研究院统计,1980年至今,全国高校累计接受国内外社会捐赠(含软件捐赠)总额达到750 多亿,其中,清华大学累计接收大额社会捐赠总额高达101.82 亿元,雄居排行榜榜首,创中国大学社会捐赠总额最高纪录;北京大学67.65 亿,名列第二;清华、北大接受社会捐赠总额高达169 亿,占总数的23%,领先于其他高校;汕头大学49.61 亿,位居第三;上海交通大学44.83 亿,位列第四;同济大学40.76 亿,名列第五;湖南大学28.32 亿,名列第六;浙江大学27.67 亿,位居第七;武汉理工大学25.48 亿,位居第八;武汉大学23.39 亿,名列第九;南京大学22.58 亿,位居第十。

表1-6 1980—2015年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10 强(金额单位:亿元)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校友会网站

排名前10 位的大学中,除武汉理工大学是211 重点大学外,其余全是985重点大学,捐赠总额达到432.11 亿元,占全国高校捐赠总额的57.6%。另外,据统计,排名前50 的高校共获得捐赠681.73 亿元,占捐赠总额的91%。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社会捐赠的基本特点是:第一,超过半数的捐赠集中在受赠金额最多的前10 所大学。第二,捐赠基本上集中在受捐金额靠前的50 所大学,而这50 所大学基本都是部属重点大学。第三,新型本科院校所能获得的社会捐赠极其有限,甚至可以忽略这条经费来源渠道。

【注释】

[1]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R].2016-04-07.

[2]王玉丰.常规与转型跃迁——新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自组织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8.

[3]丁么明.中国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及其培育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5-16.

[4]王前新,刘欣.新建本科院校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丁么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向成熟本科院校转型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1(6):70-72.

[6]陈小虎,雍海龙,黄洋.新兴大学与转型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136-142.

[7]蒋承勇.地级城市新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浅谈[J].教育发展研究,2004(1):88-90.

[8]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要求[N].中国教育报,2014-11-03.

[9]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 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7-22.

[10]国家统计局.辉煌50年[N].人民日报,1999-08-26(4).

[11]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6.

[12]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7.

[13]董泽芳.关于新型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4):23-30.

[1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中国职业大学纵览[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8:1.

[15]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 号)中,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图书等指标低于1996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实施的《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教计〔1996〕154 号)中的指标。

[16]李克军.在服务地方中凸显特色——新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8.

[17]李明.在创新中迎接新挑战——楚雄师范学院发展思路探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4).

[18]葛文君.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新型本科院校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5).

[19]何万国.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8(7):54-56.

[20]张大良:关于办好新型本科院校[EB/OL].https://sanwen8.cn/p/541ZO4e.html.

[21]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22]当然,也需要看到,新型本科在建立之初本身就是一种新事物,每一所新型本科都在进行着各种尝试性的探索。而传统老牌本科有多年的办学经验和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新型本科院校学习、借鉴这些老牌本科其实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23]宋新刚.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5(4):62-63.

[24]聂伟.关于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91-98.

[25]黄达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思考[N].中国青年报,2015-12-14.

[26]聂伟.关于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93-98.

[27]何万国,孙泽平.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8(7):54-56.

[28]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29-34.

[29]刘振天.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矛盾及解决之策[J].学术交流,2012(8):194-198.

[30]顾海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四个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0-09-20.

[31]李喆.地方大学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7):39-41.

[32]李克军,等.在服务地方中凸显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07.

[33]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29-34.

[34]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1):53-60.

[35]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1-8.

[36]李海鹏.地方政府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影响机制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9):47-51.

[37]李海鹏.地方政府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影响机制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9):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