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二、重庆科技学院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重庆科技学院的前身是分别建于1951年的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组建了重庆科技学院。合校升本以来,学校一直重视延续与行业的血脉联系,积极建立与政府、行业、企业交流合作的良性机制,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发展和革新,形成了以“五结合、五重点”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重点考虑岗位实际需求;基础理论教学与基本技能培养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校企合作培养、工学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并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一同参与讨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降低总学分,提高选修课和实践课比例,工科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竞赛活动获得名次,或者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获得专业技能证书,都可折合学分。

(二)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重构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核心能力这条主线,加大专业课程整合力度,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国际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达到17 个,共设置了125 门校企合作课程,开设了17 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54门双语课、全英文课程,增开自主学习课程、研究型课程共 79 门。

(三)发挥企业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企业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标准的制定者和评判者,亦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参与者与实施者。唯有肯定企业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的五大要求,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庆科技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做到了“五共同”“一个全过程”,即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校企共建真实工程实践环境

重庆科技学院根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具体要求,积极搭建学生实验实训实习基地。一是校企共建教学科研平台。在校内与中石油集团公司、重庆钢铁股份公司、中冶赛迪股份公司、重庆市安监局等一起,共同建立了“石油天然气钻采集输技术与装备教学科研综合平台”“冶金技术与装备教学科研综合平台”“国家工程中心冶金设备重点实验室”“化工技术及装备教学科研综合平台”“安全工程教学科研综合平台”。在学校外部,和重庆钢铁股份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等共建了3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武钢、西南铝、重钢、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美国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等百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的实习基地及产学研合作协议共200 余个,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就业基地500 余个。二是和企业一起建立培训中心、相关专业和二级学院。重庆科技学院与中石油集团公司联合共建石油工程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与重庆市科委、重庆钢铁集团、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联合成立了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开发培育出垃圾发电专业方向;与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举办了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点培养高端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

(五)校企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采取四项措施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一是实施青年教师“三种经历”(青年教师须到企业实践锻炼经历、任辅导员经历、到国内外高校进修经历)计划;二是实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和实践教学资格认证制度;三是注重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硕士、博士到校任教;四是直接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和硕士生导师。目前具有工程实践背景和执业资格的教师占专业教师的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