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理工学院校地合作,以项目为载体,走互动发展之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常熟理工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独立升本。根据对江苏省高等教育布局、苏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学校自身情况的综合分析,常熟理工学院明确了改革发展的总体方向,即从教师教育类院校向理工应用类院校转型。学院紧紧抓住“校地互动发展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合作”这一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关键路径,在全国新型本科院校中率先提出并实践“转型发展”,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地互动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成立专门机构,推动校地互动
一是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合作与发展处”,负责校地互动发展的相关合作工作,代表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组织和团体等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为实现学校发展规划而寻找和统筹管理合作的项目。
二是形成三级工作网络。学校层面与市(区)政府建立全面合作框架,重点推进与苏南地区范围内的合作共建,推进与苏州各县级市全面合作框架构建;二级学院层面与有关乡镇建立全面合作关系,重点促进地方特色行业、产业与学院现有学科、专业对接;教师创新团队层面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主要通过横向科研项目、专业培训项目等形式开展合作共建。在三级工作网络(学校—市、县政府,学院—乡镇,创新团队—企业)的基础上,建立校领导分工联系地方制度,加强学校层面与地方的沟通;建立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
三是探索建立校地长效合作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学校积极与常熟市建立校地合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相关文件推进校地合作规范化、常态化。另一方面,学校在重大项目中实践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等制度。如汽车工程学院理事会专门吸收了标致、奇瑞、捷豹、路虎、丰田5 家汽车企业的研发中心及常熟职教中心作为成员单位;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共建“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二)以项目为载体,将校地合作互动落到实处
校地互动是一个总体的方向和路径,具体的合作往往是通过“项目”的形式展开的。学校紧紧依托合作项目推进校地互动。
一是建设“省市共建”项目,建设“行业学院”,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自2009年起,学校先后与苏州市和常熟市签订了省市共建协议,政府投入资金,与学校共建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国际服务工程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康力电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旅游学院、沙家浜行政管理学院等“行业学院”,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车用绿色材料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苏南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4 个中心。行业学院,既是省市共建的项目,又是学校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锋,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申请加入行业学院学习。行业学院与所属行业共同设计行业课程,通过项目教学的形式强化“做中学”,在培养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强化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行业文化认同。这些行业学院和中心,成为学校与相关行业联系的纽带,有力推动了校地互动合作,实现了共赢。
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2011—2013年间,学校签订各类合作项目364 项,与地方和科研院所共建36 个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9 项,科技成果转让和科技服务毛收入超过1 500 万元。如:学校与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合作科研项目,成为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助项目,实现产值超过1.8 亿元。学校还与全球著名公司美国赛灵思(Xilinx)合作共建了FPGA 实验室,与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共建了NI 智能虚拟仪器实验室;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水稻育种推广研究中心、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三是实施“双百工程”计划。学校特别重视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师资,以“双百工程”为抓手,制定相应激励措施,积极推进“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青年教师下企业”,通过基地建设、横向课题合作、合作育人项目培训等方式培养应用型师资。为探索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新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应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学校以实施“教师企业研修工程”为重点,将应用型师资建设逐步从面上的比例增长推进到应用能力素质的提升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