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主要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工学合作育人,采用“3+1”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累计学习1年。学校把学科链专业链对接到产业链,用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方式开展学研合作,实现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区域及其他高校的合作联动。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
一是以“需、特、强”为原则遴选试点专业。遴选主要依据上海产业发展需求和专业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专业规划与产业规划的紧密对接,以“需、特、强”为原则,学校确定了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的专业,包括本科和硕士两个层面,三个专业与方向,即:本科工程型专业与方向包括车辆工程(汽车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飞行技术;硕士工程型专业主要是车辆工程。该学科专业依托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和东方航空公司等企业办学,所有专业按照行业提出的工程师要求进行培养。近五年来,学校为上海航空企业输送毕业生1 500 人,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输送毕业生1 234 人,向上海汽车制造及运输业输送人才1 350 人,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二是建立校企联动、多层次协调的组织体系。学校创立了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并基于试点专业长期的校企合作办学背景,建立了校企联动的多层次组织体系,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学校还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学院领导和相关企业领导担任主任、由学院专业负责人为成员的院务委员会,成立了由相关学院和相应合作企业的教授、高级工程师及业务主管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成立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三是确立了科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学制。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学校将本科工程型定位为培养造就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一线工程师。学制分为两类:一类是3+1年;一类是一年三学期制,其中在企业的学习时间累计超过1年。硕士工程型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技术应用、科研开发、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硕士工程型人才,学制为1.5+1年,其中在企业的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四是制定了凸现工程特色的教学计划。本科工程型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工程”特色。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以交通运输行业为背景,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具体行业发展需要设计和完善知识体系,通过丰富的工程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相关国家或市级技能竞赛、开放性的综合实验、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等资源,以及完全结合企业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论文)等措施,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工程创新能力训练。
(二)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积聚庞大的企业资源库
通过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总结出了“工学交替、计划完整、定岗工作、过程监督、全面考核、略有报酬、时间保证”28 字产学合作教育特征。
一是学校实行6~8 周的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设置了6 个学分。学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超过100 万元,保障近万名学生到企业进行定岗工作。
二是校企联动,为产学合作教育搭建平台,学校与上海龙头企业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空公司等三千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
三是区校联动,为产学合作教育提升动力。学校与上海松江区、长宁区及宝山区积极合作,开展区校联动,如松江区人保局每年提供大量企业岗位资源。
(三)以实施“完全学分制”为契机,推动合作教育深层发展
学校采用“一学年三学期五学段”的“完全学分制”来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每学期分为前后等几个学段集中安排理论和实践学习时间,学生可任选一个学期作为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实践和理论学习交错安排,避免了都在期末集中实践带来的拥挤,让学生的校企学习两不误,形成到企业参加定岗工作学生不间断的局面,努力满足雇主单位用人需求和学生工作学期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