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本科院校的内涵

一、新型本科院校的内涵

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新建本科是大家熟知的一个概念。较早使用“新建本科院校”一词的是盐城工学院的姜采英,该词特指那些经由专科学院合并升格而来的本科院校。[2]此后,新建本科院校这一概念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不过,目前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划分尚不明确,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以及市场经济确立的20 世纪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都得到了迅速扩张。故有人把1978以后组建的本科院校通称为新建本科院校,也有人把 1990年以后批准设置的本科院校称为新建本科院校。但多数学者认为,1999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管理体制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一年,所以应将1999年作为划分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新建”的划分点。新建本科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具体来说,主要指的是1999年以来,为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由地方政府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由相关高校参与,通过升格、合并等方式组建的一批本科院校。[3]这些本科院校大多位于非中心、非省会城市的地级市。

但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不可能长期处于“新建”状态,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建期”应该是多久?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一些学者认为,“经过一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合格后,就不再被视为‘新建’本科院校”。[4]另有研究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新建期”界限,如果以时间来界分,大致为15~20年。其一,这个年限可经历大约3 个教育评估周期,为新建本科院校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上提供了稳固的积淀期,为新建本科院校达到办学标准并形成初步的办学特色,以及发现问题、化解矛盾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其二,对几乎所有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合格性”和“特色性”是发展的两个必经阶段,3 个左右的教育评估周期基本能满足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及层次要求;其三,从学校属性和人才培养类型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典型的“教学型、应用型”范畴,也就是说,这类院校要找到与重点大学以及一般高职院校不同的发展战略,并稳步提升办学层次。

一些学者则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本科院校”。这是在一定的发展基础上,向建设现代大学迈进的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既与新建本科院校不同,又与现代大学有差距,是不断建设、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能够自觉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较好地履行高校职能的本科院校。这一时期的本科院校应具有如下基本内涵:在前期积淀完成之后,办学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提升自身质量,凝练办学特色。具体说来,其内涵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能够自觉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能够较好地履行大学职能。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工作,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为自身使命。二是建立起完善的条件保障机制,能够顺利实现学校向更高层次持续发展。三是能够以完备的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成为学校上下的行为准则。四是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员工崇尚大学精神。校园要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注重文化品位,体现人文关怀。教师和管理人员具有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尊重学者、崇尚学术、求真务实、以校为荣、为校争光应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风貌。五是学校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美誉度,是自信自立的大学。六是具有把握发展机遇、不断实现新突破的能力。[5]

因此,用“新建”往往容易理解为按传统模式建立新校,因而存在发展上的误区,不利于实现举办这批新学校的目标。而且“新建”让人感觉不自信、不解放,导向上不利于鼓励实现超越,精神劲头不足,不适应我国作为新兴大国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对推动激励这批大学办成新兴大学,成为国家、地方、社会转型崛起的力量引导上不够。[6]如果用“成熟本科院校”指代1999年以来的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似乎也不是太合适,毕竟这些院校至今在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等诸多方面都还面临太多的困难,还谈不上达到了一种成熟状态。

由此,一些学者使用“新型本科院校”代指“新建本科院校”。如蒋承勇在2004年《地级城市新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浅谈》一文中指出:“处在非中心城市的地方性新型本科院校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拥有的办学资源办学能力的角度看,所承担的主要是大众化的教育任务,主要培养的应该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而且应该是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7]显然,这里的“新型本科”就是“新建本科”,但作者没有对“新型本科”进行概念上的解读。

2013年11月,张大良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三次工作研讨会上提出,“要科学把握从‘新建’到‘新型’的改革与发展大势,在服务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实现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由‘新建’到‘新型’的跨越发展”。把从时间维度界定的新建本科院校办成从发展模式维度界定的新型本科院校,使“新建本科院校”不受学校新建时间的影响,重在学校发展模式的创新。2014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新建本科转型学术研讨会”上,一些学者认为从“新建”走向“新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是经历外延式转型发展之后的更高层次转型发展。它的发展定位更准、发展动力更强、发展空间更广、发展质量更高。[8]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从时间维度界定,而新型本科主要从办学形态上进行界定。从时间来看,从1999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18个年头,这些本科院校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摸索和发展。因此,使用“新型本科院校”比“新建本科院校”更为合适。因为这样可以使“新建”本科院校不为办学时间较短这一客观存在所困,从而敢于轻装上阵,解放思想,充分体现创新性,即敢于用新理念、新思路、新定位、新模式、新方法等,开创性地建设一类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9]

鉴于此,本书使用“新型本科院校”这一概念,其主要指1999年以来由专科院校通过升格、合并等方式组建的本科院校,重点指公办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强调高等教育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背景下,这类院校应该坚守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内涵,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不断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凸显办学特色,形成一种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样态,在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占据自己独特的“生态位”,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