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实施中外合作、产学研结合方式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合肥学院实施中外合作、产学研结合方式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早在2003年,合肥学院就在研究德国应用型大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探索出一条符合学院实际的应用型高校发展之路。学院在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特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2015年10月30日,在“中德共建合肥学院三十周年展”上,两国总理对合肥学院国际化办学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李克强指出:“合肥学院30年来的发展壮大是中德务实合作的成功典范”。默克尔指出:“合肥学院是中德近30年合作的光辉典范”。李克强还现场宣布:中国政府将在合肥学院建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基金,并寄予“再创新的三十年辉煌”的期望。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大力实施中外合作办学

合肥学院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始于20 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1985年,安徽省与当时的联邦德国(西德)下萨克森州(以下简称下州)签订了友好省州合作协定,合肥学院是当时中德教育文化交流中德方重点援助的两所应用型大学之一。下州无偿援助了400 万马克,其中300 万马克用于实验室建设,100 万马克用于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下州的汉诺威、奥斯纳布吕克、东弗里士兰、希尔德斯海姆等应用科技大学分别与学院合作共建机械制造工程、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等专业。在德方的支持下,学院建成了一批实验室,70 余名教师赴德进修。

20 世纪90年代后期,学院与下州高校的合作由单一的受援逐渐向教育、科研合作交流及人才培养转变,开始互派教师赴对方学校讲学,互派留学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目前,学院与下州所有应用科技大学达成多项新的合作交流协议,与多所应用科技大学按照“2+3”“3+1”等模式合作培养机械、电子、计算机、建筑、管理、德语等专业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德方先后有270 多位教授来合肥学院讲学,常年有20 位语言老师在学院任教,有160 多名德国学生来学院进行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100 多位艺术设计专业德国学生与学院学生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学院近20 位教师赴德国攻读博士、硕士学位,30 多位教师赴下州高校讲学,开展科研活动;500 多名学生在德学习。近年来,学院还与下州高校合作申报了欧盟亚欧链项目和DAAD 项目,共建了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与此同时,这种合作交流也拓展到下州以外的高校,学院先后与霍尔布隆应用科学技术大学、罗伊特林根大学、罗斯托克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奥地利雷本大学、考夫施泰茵大学开展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

1998年以来,学院进一步拓展合作办学渠道,积极与韩国高校开展合作交流。目前学院与韩瑞大学、韩南大学、培材大学、汉城大学、顺天乡大学、汉拿大学、汉巴大学、翰林大学、京仁教育大学、建阳大学、汉阳大学、协成大学等12 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与韩瑞大学合作培养的“2+2”对外汉语专业和与汉拿大学合作培养的“1.5+1.5”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和旅游专业已于2006年开始招生,与顺天乡大学合作培养的“2+2”朝鲜语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第一批学生已赴韩国留学,2009年对外汉语专业作出调整,该专业学生将分别至韩国的韩南大学和翰林大学进行本科后两年的学习。学院先后派出多名老师赴韩国教授汉语,目前有5 位老师在韩攻读学位,200 多名学生在韩学习;每年均有50 多名韩国留学生在学院学习汉语,常年有10 多名韩国教师在学院教授韩语。

除此之外,学院还与日本久留米大学,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学院多方位、多层面的国际合作交流的局面,巩固了学院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大大提高了学院的办学水平。

(二)紧密围绕地区主要产业行业建立创新平台

学院先后围绕安徽省和合肥市的关键行业和支柱产业,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了省、市级研发平台4 个,学院自建研发平台24个,参股企业(嵌入式实践平台)2 家。部分创新平台已从联合开发等合作模式转变为共建实体模式,如由安徽省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同组建的“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由合肥学院中德合作转化中心与企业合作成立的“安徽合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后者已成为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平台,并成为合肥市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首批试点企业和合肥市创新型企业。

(三)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的深层次合作

突破以政、产、学、研为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各自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合肥学院和深圳市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从单个委托类项目开始,逐步到企业“进驻”学院建立研发中心,到学院师生参与深装集团的“水岸星城”四星级酒店等多个项目的设计实践,再到和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联合培养。在联合培养过程中,由深装集团和合肥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装集团的设计师亲自参与授课,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设计实践,将企业项目引入教学中,实施“3+1”或“2.5+1.5”教学模式。2012年底,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嵌入式实践平台——安徽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在双赢的基础上,通过“双进双培”“双聘双挂”等措施,为教师科研教学水平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途径。这不仅为合肥学院在工业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标志着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积极搭建实践基地

学院已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单位,以及安徽叉车集团公司、科大讯飞信息科技公司、韩国荣成套设备股份公司、三一重机等近200 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协同合作关系。在协同合作中,学院采取了整体优化配置、统筹管理的模式,即分析企业经营模式,结合学生实践的目的和企业运作的目标,由学院筹划并集中精力在企业建成了若干个综合性产学研基地,初步实现了学生实践基地、教师科研和培训基地、学生就业基地为一体的格局。

(五)构建“五个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了实践教学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与课外科技创新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小课题研究、科研项目研发等活动,实现学生认知实习—生产实践—毕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四位一体,一方面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跟踪学生,挑选企业发展后备力量。通过一系列产学研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合肥学院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如企业与学院学生设计的老人助行器,已在欧洲市场取得500 万欧元的销售业绩;学院学生给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设计的汽车轮毂,被德国大众广泛应用到市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