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
新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生力量,近些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传统老牌本科院校向研究生教育转移的大趋势下,新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一)新型本科院校的总体发展情况
1.新型本科院校的设置进度
20 世纪90年代后期,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化调整对高等教育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新需求,我国高等教育采取了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教育发展方式,其中内涵式发展主要强调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科学研究水平的增强;而外延式发展则主要强调高等学校数量的增加和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外延式发展方面,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新型本科院校自创办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新型本科院校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从新型本科院校的成长轨迹来看,我国自1999年开始推动地级市新型本科院校的设置。截至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的新型本科院校数量为411 所,其中,包头师范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以及荆州师范学院与其他院校二次合并改建为大学,全国新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数量为408 所。[16]新型本科院校中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分别为268 所和140 所;新型本科院校前身为师专或教育学院的有145 所,从独立学院转制单独设置的有51 所。具体设置进度如表1-1 所示:
表1-1 1999年以来全国本科院校设置情况

注:1.1999—2015年数据资料来源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院校设置处的统计资料,同时也参考了顾永安《新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中有关数据。
2.荆州师范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包头师范学院三所学校后又与其他学校合并组建为大学,未计入新型本科院校内。
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高,新型本科院校实现了多次跳跃式发展:一是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转向大众化,10 所新型本科院校的成立拉开了新型本科院校快速发展的帷幕;二是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5.3%),33 所新型本科院校的成立助推了这一进程;三是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换,当时共有172 所新型本科院校,占我国本科院校数量的24.7%;四是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稳步发展,毛入学率为24.5%,我国共建立262 所新型本科院校。2014年,新型本科院校数量达到387 所,占同期全国本科院校数的33.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4.5%,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名副其实的主力军。截至2015年,新型本科院校总数达到408 所。
2.新型本科院校的分布状态
我国新型本科院校不仅设置进度快,而且分布范围广,它们犹如雨后春笋一样已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开。为进一步厘清新型本科院校的总体分布态势,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分析单位,笔者对我国现有的408 所新型本科院校进行归类统计,得到如下数据:
表1-2 新型本科院校分布情况

续表

可以说,新型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省级区域内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自1999年以来,我国新型本科院校已遍布全国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并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中北部隆起的分布态势(东部新型本科院校占全国新型本科院校的39.1%,中北部占36.5%,西部占24.4%)。在福建、湖南、河南、贵州等13 个省区,新型本科院校占本省本科院校的比例已达50%,占据着“半壁江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另外,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型本科院校分布较少的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例如新疆只设置了3 所新型本科院校,而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则没有设置新型本科院校。
(二)新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初期阶段
从新型本科院校的设置进度可以看出,1999—2004年间新设本科院校数量较多,因此,可以将1999—2004年作为新型本科院校升格初期的研究时间段。
其实新型本科院校在高等专科教育阶段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建设和发展,升格之初已经具备了本科院校的基本框架。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其前身为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学校从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到师资力量、科研实力都有很大发展,为建设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升格之初,楚雄师范学院更加注重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基本条件建设,把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地位,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结构。[17]
然而,升格初期,新型本科院校也面临众多复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薄弱、适应本科教学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够优化、生源质量不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还不适应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而专科教育模式的惯性作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则是新型本科院校当时众多问题的集中体现。面对这些问题,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院校自身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努力实现由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转型,其本质是内涵升本的问题。办学内涵由专科办学模式向本科办学模式转变,这一转变并不仅仅是把学制由三年变为四年,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本科教育意识,理解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区别,掌握本科教育规律。第二,实施“质量工程”。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虽然缓解了人才的供求矛盾,但也出现了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的相对下降,主要有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师德师风的滑坡趋势、办学底子薄弱、条件不足、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的相对冲突等原因。[18]鉴于新型本科院校升格初期的以上情况,教育部组织实施了新型本科院校的“质量工程”,旨在通过各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在一定时间内扭转新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第三,升格之初的薄弱状态促使新型本科院校竭力处理好维持运作和促进长远发展的关系。新型本科院校升格初期,软硬件条件都与合格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如不能确保运转,就可能会面临崩溃的危险,谈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
(三)新型本科院校“追赶式”发展阶段
对中国而言,新型本科院校绝对是新生事物。究竟该把这类院校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这样的大学,不仅没有现成的理论,而且也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况且,新型本科院校全都脱胎于专科学校,由于这些学校长期处于专科层次办学,它们升本时的办学条件一般都达不到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标准。因此,新型本科院校为了能尽快达到本科办学要求,在组建初期往往是一种带有补偿性质的“追赶式”扩张发展。
从2005年到2014年,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新型本科院校紧紧抓住了我国高等教育大调整、大发展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寻求自身发展,使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空间急剧拓展。一方面,在国家扩招政策的支持下,新型本科院校努力扩大招生规模,招生人数逐年攀升,现在绝大多数学校在校生人数已由2000年前后的三四千人跃升至目前的万人以上;同时,新型本科院校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学校内部教学组织结构,扩充了院系设置,加大了专业建设力度。现在各学校的本科专业总量大都由刚刚升本时的5~6 个发展到目前的30~35 个,学科涵盖门类一般在6~8 个,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为应对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新型本科院校全力以赴地拓展办学空间,利用自身优势为学校争取发展用地,不停地加快学校基本建设速度,短期内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校园狭小问题。目前,各学校一般都有两到三个校区,有的学校甚至在四个以上,基本上满足了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
此外,新型本科院校还全力加强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迅速扩充师资队伍,努力提升科研实力、积极催生科研成果,把科研作为强校、兴校的突破口,制定了各种向科研倾斜的政策,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促进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19]
(四)新型本科院校应用型大学建设时期
从新型本科院校的宏观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要素驱动来源发生了变化,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当前及未来一个阶段人才培养的重点。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2016 全国新型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16 次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把新型本科院校办成新型本科院校的“新”,不受学校新建时间的影响,重在学校发展模式的创新。各新型本科院校要充满自信、不负使命,根植地方、依靠地方、融入地方,“把握由来、坚守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本科院校发展之路。要“对焦需求”“聚焦服务”“强化应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以更宽的视野“变焦应用”,使应用更加凸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