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服务面向定位

二、服务面向定位

(一)强化“地方性”

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以服务地方需求为主线来确定新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要坚持体现地方特色,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地方急需的各类人才,开展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全方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教育服务、咨询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和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新型地方本科高校与所在区域具有天然的联系,只有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实践证明,就业质量高的专业,往往是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真正满足地方需求的专业。所以,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上,新型地方本科高校不能追着热点跑,不能“跟着感觉走”,而必须在科学准确把握本区域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确立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契合度。因此,新型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上一定要肩负服务地方的责任和使命,根植地方、依靠地方、融入地方,在服务中争取发展空间,在为地方作贡献中获得发展资源,要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突出“应用型”

首先,要加强应用学科专业建设。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策略,密切跟踪地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结合学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着力打造一批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形成若干个学科专业群,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柱产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高水平科技服务和咨询服务。其次,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据统计,发达国家人才的需求结构比例为:从事科学研究的拔尖人才约占5%,从事设计研发的专门人才约占30%,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约占65%。[5]尽管不同国家因现代化程度不同,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比例有所差别,但对基层一线工作的人才需求比例大致相当。新型本科院校应当主动适应本地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本科层次人才为重点,着力为基层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第三,要开展应用科研服务。新型地方本科高校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开展科学研究,使科技创新同产业发展聚焦、接轨,通过与企业合作创办技术研发机构,提供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或者技术入股等方式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要把学校潜在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成为支撑地方产业升级和技术积累的重要平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