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在任何一所高校都是重点任务,新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短期内还不可能达到自身预期的目标,在队伍建设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
(一)教师结构不够合理
新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一是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学校在引进人才中没有顾及专业和学科的发展需求,搞突击行为;在内部人才培养上,也存在教师愿意攻读什么学位、什么学位好读就读什么,单纯追求数量指标的现象,从而造成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二是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新型本科院校由于在短期内扩招,使得师资严重短缺,只能大量从高等院校招聘硕士和少量博士,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在短期内急剧增加,青年教师的比重过大,教师年龄比例失调。三是短期内大量引进青年教师还造成学校教师职称结构的问题,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职称偏低,原有中老年教师高职称偏少,部分中老年教师没有学术上的动力,不愿为了评职称而发文章、出专著;还有部分教师能力有限,完不成学术任务,达不到职称评定要求。因此,虽然教师数量大大增加,但高职称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使得职称结构失衡。四是新型本科院校教师多毕业于本省或本区域的大学,学缘结构无法实现多元化。
(二)高层次人才紧缺
新型本科院校在专科时期的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有限。升格为本科后,通过进修、访学、花大力气引进高学历人才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但是,在短时间内要想使教师队伍水平有质的提升毕竟不太可能。与其他成熟的高校相比,新型本科院校能够发挥领军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很少,在本学科领域能够发挥骨干作用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在本学科领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不足,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团队尚未形成,严重影响了新型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学科和专业建设,使得新型本科院校申请课题级别不高,发表论文刊物层次较低,获得高级别教学成果奖的人数也偏少。
(三)高水平教师流失严重
有研究表明,新型本科院校教师流失严重,而且流失的基本上是学校的教授、博士等高职称、高学历教师,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新型本科院校的中坚力量。[32]如何把花大力气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稳定下来是新型本科院校面临的严重课题。高水平教师流失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在高校人才争夺战中,新型本科院校在地理区位上以及在办学水平上都处于弱势,所培养出的教师随着科研成果的积累、个人影响力的提升,容易被经济发达地区或省会水平更高的大学挖走;二是新型本科院校学术气氛不浓,学术人才很难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地位,许多高层次人才感觉自身事业发展受限,故选择离开;三是学校为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大都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这些教师中的部分人往往在获得学位之后,离开原来的学校,到条件更好的高校寻求发展。
(四)高水平教师补充困难
新型本科院校在人才补充方面同样面临很大困难。首先,当下的高校竞争格局下存在赢者通吃的现象。新型本科院校基础薄弱,很难吸引高端学术型人才,即使高水平大学的优秀博士,在毕业时也会选择高水平大学或至少有硕士点的大学,不愿进入新型本科院校。其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型教师同样难以引进。因为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和技术能手能否成功被引进,取决于相关人事师资管理政策以及院校给予的工作待遇和条件。当前的人事体制还比较僵化,加之新型本科院校经费短缺,不可能给出较高的薪资吸引人才。最后,即使引进和聘用了一些技术人员和技术能手,仍存在如何向教师转化、提高教学技能的问题,因为“做得好”不一定“教得好”。[33]现实来看,一些新型本科院校从企业、事业单位或公司引进了一批实践性技能人才。但客观上讲,这些人才大都缺乏较高的学术素养,在高校这种学术型场所中,这些人才常感到没有自我认同感,也缺乏存在感,这其实并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
(五)教师思维固化
新型本科院校建脱胎于专科学校。这些学校升本前规模小,发展慢,且一直为某一行业或区域培养人才,与其他高校交往不多。教师们早已习惯于以往的专科教育,并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思维方式与教学模式,一般不愿意轻易改变。面对本科办学理念的新要求,大多数人缺乏顺应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旧固守陈旧的思想观念而不愿更新;有些人甚至有意回避变革与更新。然而,新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办学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已经实现了转变,一定会在诸多方面施行变革,涉及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管理方式等诸多层面的整体性理念转变,其间必然伴随着对原有办学格局进行重大调整的具体行动。这些调整行动无疑会牵涉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甚至可能使大部分人的利益受损。在此背景下,原有的思维和观念自然会由于路径依赖而阻碍学校的变革。[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