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二、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不仅指有形的资源,诸如教科书、音像材料、网络资源等,也包括无形的资源,诸如人的体验、情感和态度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学生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广大教师、教育管理者、教研员和课程研究人员,以及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不但是物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而且构成了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教师决定了课程资源的筛选、积累、利用与开发,是物理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性课程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教师本身是最重要的物理课程资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课程实施不能拘泥于教科书,而要把学生当成一本书来读,要将各种课程资源和学校课程相整合,更好地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和谐发展服务。

(一)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在学校教学中,“课程”总是与“教材”相连的,“教材”又总是和“教科书”密不可分的。课程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培养目标而组织的所有教育活动的总称。教材是教育教学之材,是知识、技能、方法的载体,是教师实施课程的主要依据,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编写出来的,是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教材。对标准的不同理解,不同的侧重点,就会形成不同的教材。课程不等于教材,教材也不等于教科书。教科书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教材,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教学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或者说,教学是用教科书,不是教教科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资源重组。教科书不是教学资源的唯一,只是一个基本依据。从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尽管教材直到现在依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相对作用正呈下降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特别是教材)将越来越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或者说课程与教材的内容与外延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所以,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师是最重耍的课程资源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或课程实施主体来看,仅仅依靠少数专家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作为学校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生力军,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可以对课程资源进行积累鉴别、利用开发,教师对于哪些教育资源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哪些课程资源可以进入课堂,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要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不能忽视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必须增强课程意识,不断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课程素养。

(三)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学生也不是学习的“白板”,每一位学生自身的经验和社会背景也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习过程的交流、研讨、分享,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条件。

(四)加强条件性课程资源建设

从目前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班级课堂成为最主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许多学校还缺少相应的专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课程资源库等设施设备和环境条件,学习方式和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科内容的课堂教学上。同时还要重视知识、技能、经验等条件性课程资源,通过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的优化和综合运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注重体验与感悟知识产生的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五)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并重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六)重视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将改变学校课程资源的结构,数字网络技术整合于课程改革之中,将极大地丰富学校课程资源。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教学的数字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已势在必行,它将是最富有开发与利用前景的资源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