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理念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理念

1.养德、开智、健体、立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课堂教学对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角度看,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养德、开智、健体、立美”的功能,而不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养德”,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开智”,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健体”,是创新教育的源泉;“立美”,是创新教育的神韵。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学科课堂教学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思维训练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发展学习能力。“设疑引趣促智、夯实四基益智、过程教学开智、思想方法育智、启发创新养智”是“开智”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健体“的目标主要是心理健康,应做到身心统一,因为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立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强的高品位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2.以“教学三原则”为依据设计课堂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课堂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求真、崇善、立美的和谐统一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整有序反映出一定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主张教学有模式,而又不唯模式。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创造有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达到完整有序、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信息传播、发展、反馈、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参加者都应该从中得到益处,课堂教学也是教学过程中诸多特点体现最集中的环节。课堂教学应该遵从“教学三原则”,即“明确意义,增强兴趣”的原则、“逐步深化,周期跃迁”的原则和“掌握结构,发展能力”的原则。“明确意义、增强兴趣”原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源泉;“逐步深入,周期跃迁”原则是学习知识的关键,也是方法,它是知识、方法、思想、品质等发展规律的反映;“掌握结构,发展能力”原则是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三原则”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下,只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学习手段辅助教学,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人,创设民主、和谐、愉快、发展的教学情境,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新生机。

3.实施主体参与型单元教学,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学理念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来自于人们对教学工作本身内在规律不断加深的认识。

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性,发展一般能力。必须体现认知、情感、技能、意志目标的统一。在教学关系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给以其充分展现的机会,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在教学内容上,除坚持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外,必须从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等方面深入挖掘教材深层的多元教育要素,使学生受到求真、崇善、立美的全方位教育。要突出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对象上,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状态及发展的可能性,因材施教,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成功。在教学方法上,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线,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促进学生乐学、会学、生动活泼地学。在教学结构上,体现集中教学、小组讨论和个体自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体现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兼容并存,构建多边互动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评价上,突出对学习的积极评价,要强调学生间的互评与自评;目标评价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目标评价为杠杆建立课堂教学的监控机制,提高课堂教学的自我反馈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