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论基础
1.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能力与社会成员能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2.认识论原理
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认识论、发生认识论和发展认识论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认识论基础。一般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实践——个性——共性——理论——实践……不断循环的发展过程;发生认识论认为,人的学习是活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发展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经验——直觉——结构——综合——创造……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3.现代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互动过程,这种互动过程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交往使师生视界融合,在过程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交往以互动为基本形式,只有实现了沟通,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经验生长与认知建构。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命发展中极有价值的一段历程。课堂教学要促进个体的生命发展,把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与归宿。
实现全面素质发展,就要倡导“养德、开智、建体、立美”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创新思维、人生价值得到提升,使人格得到完善。
现代教学论从教学整体观出发,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4.系统科学理论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系统,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要坚持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反馈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是指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的功能;反馈性原理,是指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序性原理,是指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课堂教学要坚持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实施开放式教学。
5.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个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而是根据已有信息或过去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建构性。主动性在于自主参与,社会性在于积极交往合作,情境性在于互动探索,建构性在于结构与活动。参与、合作、情境、活动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要素。
6.素质教育理论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以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和条件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设计和确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自我教育等方式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