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类似性设错
2025年10月13日
四、类似性设错
常表现为受思维定势影响。学生接触一个新题,其思维特点总是先寻求一种与此类似的原型题进行类比,进而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需要抓住本质进行类比、模型化思维。
例4: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三力,即F1、F2和摩擦力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外力F1,则木块所受的合外力为( )
A.10N,方向向右 B .6N,方向向右
C.2N,方向向左D.零
此题求解时学生总是拿来与此类问题类比:“一物体受三力F1、F2、F3作用而平衡,当F1突然消失时,F2与F3之合力必与F1等大而反向”,选得答案为A。而这种类比并不成立,原因是没有考查力的性质。在本题中,当F1撤销时,只有F2水平推物体,不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因为F1、F2作用时,物体受水平向左、大小为8N的静摩擦力;F1撤销后,只有F2=2N,更不可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且此时,地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随即变为2N,水平向右,仍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因此,模型化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本质相似,否则类比的结果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思维方式单调是形成这类错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