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策与建议

五、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增强课程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和实施能力

通过调研发现,经过几年的新课程培训,大部分一线教师已有了一定的课程观念,对高中物理教学目标中的三个维度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多了一些相关的思考。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仍然有一些学校的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模糊,不能积极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对课程的驾驭能力较弱。建议有关部门更多地关注基层教师的课程理论学习,在教师的学习过程中同样不能只灌输理论,而应该遵循教育学与心理学规律,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关注点出发,通过教育教学专家对一些具体、鲜明、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进行示范,并组织教师分析和探讨,再由专家点评,以点带面,提升教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切实帮助广大基层教师提高他们的课程领导和实施能力。

2.加强校本教研机制建设,切实促进物理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应该是在教师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有条件的情况下,与当地实际、学校特点以及教师个人特长相适应的一种课程开发。另外,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开发周期,要允许一开始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通过逐年实践逐步完善。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在校本教研机制建设上做到两个保障:第一,保障校本教研所需的经费、场地,例如物理学自制教具需要的工具、材料、相关的物理学书籍等。仅靠教师自己掏钱购买显然是不合理的,一些物理学实验在教师家中完成也是不现实的。第二,保障校本教研所需的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目前一些学校的物理教师日常代课量较大,班额大导致作业批改量大,另外还有一些教学以外的任务。因此,有关部门应有相应的举措,给教师留出开发校本课程的时间。只有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校本教研的经费、场地、时间、精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鼓舞基层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和创造性,从而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形成校本教研的良性运行机制。

3.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对高效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应该是广大物理教师的一个长期的、常规的任务。大到教育行政领导机关,小到每所学校,都应该在这方面给予教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例如,进一步加强地区间、学校间、校内各年级和各学科间的教学交流;加强对高中阶段(甚至具体到高中各年级)学生的日常心理和学习心理研究;加强本学科内部的教学研讨活动,基于课程标准,对一学年、一学期、一章、一节的教学设计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认识,再在这一认识下由教师对每一节课进行细化处理,力求教学方法贴合本班学生及教师的特点,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不必强求模式的统一。

4.进一步深化教学评价改革,促进学生、教师的健康发展

教学评价,对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从学生角度来说,高中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一考定终身,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其不利;从教师和学校角度来说,高中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功利,高考成绩和升学率成为制约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和学校正常发展的瓶颈。但是,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不是由教师、学校的努力可以达成的,因此,热切盼望有关部门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积极地改革。

5.加强课程资源保障建设,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如我们在调研中所看到的,各地区、各学校课程资源的分布是极其不均匀的,这对于落实教育公平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认真普查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配置情况,补齐各学校所欠缺的高中物理实验器材、打破某些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为“零”的现状,通过网络等形式向各学校提供相应的物理学影像资料,积极开发适合各层次学生所需要的与教科书配套的配套练习,积极开发具有我省特点的物理学科普资料,等等,以期进一步落实物理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

【注释】

[1]朱铁成.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9-10.

[2]朱铁成.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0-13.

[3]彭振生,王桂英,王闻琦.物理学的育人功能[J].物理与工程,2009,(2).

[4]崔永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14.

[5]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

[6]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