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为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节 物理教师为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观念的传播者,担负着培养人才的社会重任。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程教学改革正在深入地进行,对一位合格的、称职的物理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心理品质、扎实的物理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有从事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用确切的语言文字表述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仅要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同时也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这种改变表现在教师角色的变化上,要求教师由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一起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开发教育资源,有能力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要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开启和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创新的强烈动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不再是只管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因此,作为一名现代教师,不仅要德高为范、学高为师,而且还要学教共进、研创同行,中学物理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以下简称教育科研)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是职责所在。

“没有研究的教学是低效的,没有教学的研究是空洞的。”首先,教育科研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教育工作需要决策、执行和参谋,而教育科研恰恰扮演了参谋这一角色,为如何更好地有效地实施课程教学奠定了理论和策略基础;其次,教育科研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既不能神秘化,也不能庸俗化;第三,教育科研就是要将自身和自身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不断研究、批判、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

教育部2014年4月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和十项改革措施,强力推进课程改革。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核心素养事关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物理教育,如何落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将面临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无论课程标准、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评价等方面的改革,都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中学物理教师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作为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目前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是从事教育科研的典型标志。有些中学老师说做课题是因为评职称需要,或者说是评优选先的要求。现在升职一定要有课题,或者说学校的发展一定要有课题。这种想法和观点太过于功利化了,是不应该提倡的。

实际上,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正处于一个需要科学研究的阶段或状态。为什么呢?因为今天的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着这样一种状态,即要思考什么是教育发展,如何发展,怎么发展。现在,教育的很多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但是都不知道怎么解决,都不知道怎么解决就是好的,怎么解决就是不对的,当前我们的教育正处于这样一种迷惑的状态中。所以,教育科研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要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有人认为现在教育科研进入到了一个“口号时代”,很多人创造了一些口号,但是这些口号实际上没有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比如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里,基础教育应该搞发展性评价,不要“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应该给每个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一个很好的想法为什么在我们国家里实行起来有困难呢?教育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度里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这样的深层次问题应该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教育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促进人发展的工具,而且还是改变人的社会地位的一种途径。学生参加高考不仅是在考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且是在考一个工作的机会。一个农村孩子要想改变他的处境,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在寻求机会的过程中如何去比较公平地取得机会的问题,就出现了所谓的“考试引导教育”的情况。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考试引导教育的现象不仅是一种教育自身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的需要。

比如,课程改革要求要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发展性评价纳入中考高考,那么怎么纳入呢?其实我们早就纳入了,所有的学生毕业升学的时候全都有操行评定,操行评定实际上就是发展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但实际上它不起作用,因为你没有办法把它加到总分里面。现在教育改革的很多问题都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发展性评价不是不好,而是应该想办法把它纳入到我们的对人的综合评价里面,在升学、考试和就业当中起作用。所以,教育科研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有些问题在研究层面就根本解决不了,因为有些问题不是教育问题,是社会文化问题,它需要随着整个社会文化一起转变。

我认为物理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从经验教学到问题解决。物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首先体现在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回应和解决,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上。提升教学经验与解决教学问题像一个钱币的两面,是分别对教学实践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的反思,或者说是对成功和失败这两种不同教学实践结果的研究反思。研究的条件和过程基本相同,只是思考方向相反。解决问题是从发现和明确问题开始,提升经验则是在问题解决后,反思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问题解决和提升经验是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就是在对教育教学实践不同结果的二度归因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提高。

为什么要研究教育问题?研究教育问题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要研究教育问题,不能陷入教育问题之中,要把教育问题还原到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要考虑教育和教育之外的社会文化、社会制度,包括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价值取向问题,要和这些东西联系起来。否则,就很容易就教育说教育,自己自圆其说说得很好,但是拿到实践当中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没办法科研,因为有些教育现象它不是科研的对象,它太复杂,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要研究也可以,需要分析,需要提炼,需要排除若干非关键因素,然后一点一点弄清它们的关系,再综合起来分析研究。这将是一个比较复杂、比较漫长的过程。

作为物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首先要研究真问题,不要研究假问题。什么叫真问题?什么叫假问题?我认为真问题和假问题的根本区别在于真问题是从教育实践中抽出来的,假问题是在逻辑上推演来的。假问题是先有一个理论假设,然后根据假设推演出一个所谓的问题来,然后去解决。而真问题是从实践当中归纳出来的。一个是演绎法,一个是归纳法,我赞成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就用归纳法。也就是说,问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教育现象做支持。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是因为这样一种现象普遍存在,而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了这个问题,通过研究把问题分析出来,这时候,你的问题才是问题,问题的解决也才有意义。所以,要把问题还原到生活当中去,如果你的问题在生活中无根据,这种问题就可能是假问题;如果你的问题在生活中有根据,但是你没有收集生活中已有成果的话,你就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待解决的还是已解决的,那么你在研究时就有可能研究的是假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是已经有答案的问题或者是已经有一部分答案的问题,不是在创新。如果你去解决了别人没解决或解决得不漂亮的问题,那么才可能是一个新的研究创造。

解决问题的标准应该是:问题清晰明确、归因全面准确、措施具有针对性和教育结果有改进。到学校如果能听到学校介绍通过教师的教研解决了哪一个或几个问题,这一个或几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等等,就十分的有意义。因为,离开了问题的解决,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都是无果之花。

第二,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作用——从学科知识教学走向课程立德树人。面对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即将实现,学校的学科课程实施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要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将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那么课程教学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为学生未来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基?如何在物理课程教学中落实物理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这些核心素养,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拿研究的成果,来创建更加丰富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全体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第三,对教师职业的提升作用——从知识传授走向研究教学。开展有效的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和专业发展,有助于物理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教师必须具备科研素养,由知识传递者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由经验教学走向研究教学。拥有教育科研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的基本要求。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成长,必然要选择教育科研的道路,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有利于教师完善自我,实现教师主体价值,而且有利于教师认识自我,增加自信。许多优秀的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总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教育科研,可以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在成功中体会到幸福,防止教师的职业怠倦。

研究型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性、问题解决的效率、解决问题的洞察力上。研究型教师研究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对教学的反思。人类自古就重视反思。教师只有在总结反思中才能改变和提高自己。我国的先哲提出的“反求诸已”“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而不思则罔”“吃一堑长一智”……苏格拉底说:“没有思考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生活。”恩格斯说:“最好的学习是从自身痛苦的经验中学习。”讲的都是反思。反思乃个体成熟的标志。追求真理,追求成功的人们无一不重视反思。教学亦如此,思之不慎,教而失当。反思也是成熟教师的品质。反思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教学一旦介入反思,经验性教学就成为研究性教学。教学反思是研究型教学的标志。通过教学反思才能使教师摆脱单凭自己有限经验进行简单重复教学,使教师的工作过程变成研究过程。教师在反思中既学会教学,也学会学习。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一辈子写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教育的智慧会随着教学反思不断增长。

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研究的素养和能力。课程改革呼吁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自己教学的研究者。

第四,对课程改革的深化作用——从教材研究走向课程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教育教学观念、教育制度、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管理等,而且涉及到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对于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甚至思维习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课程层面进行深入研究,那种“以本为本”的唯教材教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深化课程改革需要重建课程观与课程理念,需要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第五,对学校文化的重建作用——从制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当教师处于应该做、遵命做的状态,当教师仅仅是将教育科研作为一种制度要求来履行时,是制度教研。当教师总是带着研究意识去工作,愿意自觉反思,读书学习养成习惯,也不计较什么时间、地点都乐意去研究,这时的教育科研已经是教师非制度化行为。这种非制度化的范围越普遍,程度越高,学校自觉反思的教育科研文化水平层次就越高。

文化当然要通过外显的行为方式体现。但能够称之为文化的行为方式体现的共同价值观的行为是自觉的,伴随着情绪体验的或理性自觉的阶段。学校教育科研从没有制度到有制度,从有制度到教育科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制度被边缘化了。这就是学校教育科研文化的建设和提升过程。

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重建。如果“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麻油灯吱吱地响,山村的夜晚还有什么亮?”学校还是以前的学校,管理还是以前的管理,机制还是以前的机制,新课程怎么能在学校立足?从课改调查中我们看到,教师改革的热情不能持久,学校教育科研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催人奋发、促人反思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文化。具体的课程教学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只有通过学校教育科研制度,才能改变教师职业生活习惯,把教师引上一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才是治本之策。这对教师和学校都很重要。只有当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特征,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专业工作者,学校才有核心竞争力。

正如查有梁先生所说,教师应“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研然后知美;知不足能自反也,知困能自强也,知美能自创也。此乃理想之教学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