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的生态智慧及当代发展 基于武陵山片区的重点调查》简介
《传统聚落的生态智慧及当代发展 基于武陵山片区的重点调查》这本书是由.方磊著创作的,《传统聚落的生态智慧及当代发展 基于武陵山片区的重点调查》共有165章节
1
前言
2018年6月,长江流域暴雨不断。湖北、重庆、长沙、江西、贵州等省市都发生了强降雨过程,南昌、武汉等城市陷入“洪涝成海”的局面。此外,城市雾霾、热岛效应、自然资...
2
目录
目 录 前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关注 2.自然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3.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反思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地...
3
绪论
...
4
一、研究背景
“文明若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在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这是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对人类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发出的忠告。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的后5...
5
1.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关注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从早期的被动适应到后来的主动抗争,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日益尖锐。尽管一些思想先驱者很早就提出了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
6
2.自然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不是抑制,而是促进不利于人类本身的过程加速发展,反过来损害甚至毁灭人类文明。例如,20世纪物种的加速灭绝已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达到空前的程度,...
7
3.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反思
据世界银行统计,19世纪初全世界人口总数不过10亿,20世纪初为16亿,20世纪末已增到60亿,2017年已经达到了75.3亿[3]。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已经成为人...
8
二、研究意义
...
9
(一)理论意义:地方性知识的重构
人如何栖居于大地上?我找不到自己在哪里?我是谁?这依然是未解决的问题。笛卡尔(Descartes)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确立了“我在”的依据是“我思”,却没有言...
10
(二)实践意义:鉴往知来,启迪当下
本课题研究的传统聚落是指在历史时期形成、保留有明显的历史文化特征且历史风貌相对完整的村落,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态智慧指的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
11
三、研究综述
为了对“生态智慧”研究领域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文献来源,以“生态智慧”为主题关键词进行多库全文检索,时间设定为...
12
(一)研究历程分析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查到最早的一篇文献发表于1992年。进入21世纪以来,文献数量呈现指数增长趋势。基于文献量增长规律,拟合出年文献累积量指数增长模型:y=4.9...
13
(二)著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在文献计量学方法中,通常要通过寻找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来发现此领域的主要研究现状。根据美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普赖斯的理论,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生产力及其对科学技术进步...
14
(三)文献来源分析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所述,若将大量期刊根据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数量的多少由多到少排列,就可以将这些期刊分为专门针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以及非相关区。采用比利时情报...
15
(四)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对检索结果中的1220篇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发现大致形成了以下几方面主要的研究内容: 一是生态智慧的溯源研究。该领域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16
四、研究设计
...
17
(一)研究区选择
本研究主要以武陵山片区为重点考察对象。武陵山片区包括渝、鄂、湘、黔三省一市,地域范围覆盖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
18
(二)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希望达到以下三个基本目标:一是系统搜集和整理传统聚落生态智慧元素。根据特定聚落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利用状况和村落...
19
(三)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可以按照“三阶段,六步骤”的思路层递推进:第一阶段为“理论梳理”和“历史回溯”阶段。具体方法和步骤是:(1)运用文献法对国内外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及...
20
(四)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传统聚落生态智慧的当代发展,既要看到环境学、社会学的生态关注进程与研究细节的缺陷,也要清楚认识到聚落生态智慧的发掘应符合生态发展演进的自身规...
21
第一章 传统聚落生态智慧的理论生成
翻阅古代典籍就会发现,生态思想并非是在“生态危机”出现之后才出现的,而是古已有之。古代先贤圣哲以高瞻远瞩的聪明智慧为我们开启了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道正途,常...
22
一、溯源: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道、佛、墨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四个文化流派,无论是孔孟之道,还是逍遥老庄,还是倡导慈悲为怀的佛教,都不约而同地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论述中蕴...
23
(一)儒家生态思想要义
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儒家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
24
(二)道家生态思想要义
道家也称德家,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之一。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自然循环的规律。道家的创...
25
(三)佛家生态思想要义
佛教的教育,是教人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渡己渡人,成就佛果。佛教创始人是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佛),佛教自创立(主要由印度传人)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历...
26
(四)其他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
大多数学者认为,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生态智慧的主体[27][28]。除此之外,墨家从政治、社会、经济各维度建构系统的“天、地、人”和谐理念,使得天(自然...
27
二、重构:地方认知中的生态美学
“地方认同”是环境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对居住环境的自我认同,用于理解和测量“人-地关系”。已有研究分别从“地方依恋”“地方感”“地方依赖”等认知、...
28
(一)地方性:一个多重学科关注的重要概念
地方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似乎已经得到了共识[32],地方以各种面貌出现在大多数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地方”并不只是地理学家的概念工具,地方...
29
(二)地方性概念流变的历史脉络
地方的概念由来已久。最早是1947年由地理学者怀特(J.Wright)提出的,他在《未知的土地:地理学中想象的地方》一文中定义,地方是承载主观性的区域。他认为,...
30
(三)地方理论的内容体系
地方理论中关注人地关系的概念主要有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也译为“场所依恋”[45])、地方感(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