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按功能分类

(二)按功能分类

从地理环境看,湘黔交界区域地处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广西5省(市、区)交汇的要冲,一些传统聚落的形成明显带有边界地域的功能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研究区内的传统聚落划分为六大类型。

一是交通枢纽型。这类传统聚落一般位于省际边界处,其功能主要是为行人、商贩提供歇脚、住宿、餐饮服务,集市商贸是随后发展起来的。如沈从文小说《边城》中故事的发生地茶峒是湘黔川三省交界水陆联运的交通节点,明清时代三省商贩往来频繁。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一部经此退守四川重庆,成千上万的学生从这里迁往铜仁[17]。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从这里长驱直入大西南。位于“楚尾黔首”之地的新晃龙溪口古镇为楚黔走廊要道。据记载,民国时期每天运载货船少则30只,多则50余只。此外,坪坦古村、山塘驿、马底驿、船溪驿、托口古镇、大江口犁头古镇、里耶古镇等,都是古代湘西各地的重要交通节点。

二是军事要塞型。这类传统聚落一般处于重要的关卡处,或是处于行政中心的外围地带,起保卫和防御行政中心的作用。这类古村落典型的有乾州古城、黄丝桥古城、凤凰古城等。据记载,乾州古城筑于明嘉靖年间,修建目的是阻止苗民起义,是湘鄂川黔边境一带“苗防”的大本营和军事基地。清乾隆六十年(1795),苗民起义军吴八月部攻破乾州,随后进攻凤凰。至清康熙甲午年间(1714),城内公署兵营10多家,驻军多达5万人[18]

三是政治中心型。这类传统聚落一般位于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带,经济相对繁荣,后因政治中心的转移而逐渐衰落,如黔阳古城、老司城、锦和古城、凤凰古城(一直作为行政中心)等。黔阳古城自汉以降,各朝均在此设立县治,1949年县治搬迁安江镇后逐渐衰落,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城,也是湘楚苗侗地区的区域中心和政治中心。

四是商贸集市型。由于水系密布,水运频繁,故这些偏远的古村落商业贸易非常发达。这类传统聚落一般临河而建,沿河有水运码头,各地客商在城镇中建立商号会馆、宗教寺庙、家族祠堂、文庙书院、文人宅第等,如洪江古商城、托口古镇、王村、洗车古镇、隆头古镇、浦市古镇等。这些古城镇今天虽然大多已经破败,但从其建筑上雕梁画栋的华丽装饰仍可见当年的气势与繁华。

五是府第名望型。府第名望型一般是古村寨,最早由文化名人或宗族首领修建。其选址特别讲究风水,村落由一个个小院落组成,与周围山水田园相融,给人朴素内敛之感,如高椅古村、荆坪古村、黄溪古村等。高椅古村为南宋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所建,村中85%的村民为杨姓,古村以五通庙为中心,呈梅花状分布排列,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村”“民俗博物馆”。荆坪古村是由乾隆皇帝的启蒙老师潘仕权设计的,整个村落的布局也是按照八卦图形建设的。

六是民族村寨型。这类古村落规模大小不一,但数量众多,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也称为古村寨。这样的古村寨在湘西各地星罗棋布,在怀化各县市的密集度特别高。沅陵、辰溪、麻阳、溆浦、新晃、芷江、中方、洪江、会同、靖州、通道等地的古村寨规模较大,特色突出,保护较好。这类古村寨按照其民居建筑和风俗习惯特点可以细分为南北侗古村寨、苗族古村寨、土家古村寨、瑶族古村寨四大类型[19]。其中南侗古村寨指怀化的通道、靖州两地,如皇都侗寨、芋头侗寨、坪坦侗寨等;北侗古村寨指怀化的新晃和芷江两地,如天井侗寨、八江口侗寨等;苗族古村寨主要集中在花垣、吉首、卢溪、凤凰、麻阳、靖州、城步、绥宁等地,如矮寨、德夯、山江、地笋等;土家族村寨主要集中在湘西北的龙山、永顺、桑植、保靖、古丈等地;瑶族村寨主要集中在江华、辰溪、隆回虎形山乡、溆浦山背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