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理论的内容体系
地方理论中关注人地关系的概念主要有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也译为“场所依恋”[45])、地方感(Sense of place)、地方依赖(Place dependence,也译为“场所依赖”[46])、地方性等。很多研究者认为这个领域中研究的主要困难在于仍然缺少对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清晰性的界定[47]。朱竑、刘博认为地方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包容性概念,包括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两个维度,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是两个相关但各具独特内涵的概念[48]。本文主要从这些概念出现频率的角度分别进行阐述。本文主要从这些概念出现频率的角度分别进行阐述。
一是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研究。Proshansky(1978)根据自我和物理环境之间的认知联结,从概念上定义了地方认同。他认为地方认同是自我的一部分,是通过人们意识和无意识中存在的想法、信念、偏好、情感、价值观、目标、行为趋势以及技能的复杂交互作用,确定的与物理环境有关的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49]。朱竑、钱俊希等从地方—空间的关系、地方认同的多样性与动态性、地方认同与权力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认同四个方面对欧美人文地理学关于地方与认同之间辩证关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述评[50]。结合国内外地方理论研究的现状,笔者从研究对象、主题、方法、目标四个方面对地方认同理论的研究框架进行了梳理(见表1-1)。
表1-1 地方认同理论的研究框架及进展
③CRESSWELL T.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2004:8-14.
④MARTIN G P.Narratives Great and Small:Neighbourhood Change,Place and Identity in Notting Hil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5,29(1):67-88.
续表
①MALAM L.Geographic Imagination:Exploring Divergent Notions of Identity,Power and Place meanings on Pha-ngan Island,Southern Thailand[J].Asian Pacific Viewpoint,2008,49(3):331-343.
②MACKENZIE A F.Place and the Art of Belonging[J].Cultural Geographies,2004,11:115-137.
③Schnell S.Creating Narratives of Place and Identity in “Little Sweden,U.S.A”[J].Geographical Review,2003,93(1):1-29.
④HARNER J.Place Identity and Copper Mining in Senora,Mexico[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1,91(4):660-680.
⑤WATERMAN S.Place,Culture and Identity:Summer Music in Upper Galilee[J].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NS,1998,23(2):253-267.
续表
①袁振杰,朱竑.跨地方对话与地方重构——从“炼狱”到“天堂”的石门坎[J].人文地理,2013(2):53-60.
②朱竑,郭春兰.本土化与全球化在村落演化中的响应——深圳老福音村的死与生[J].地理学报,2009,64(8):967-977.
③刘博,朱竑,袁振杰.传统节庆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意义——以广州“迎春花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12):2197-2208.
续表
资料来源:CNKI中所检索的相关文献
①郑衡泌.民间祠神视角下的地方认同形成和结构——以宁波广德湖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12):2209-2219.
从研究方法上看,对地方认同的研究多数采用观察法、案例研究等,但近年来有部分学者采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方法研究地方认同。如Aitken、Stutz、Prosser和Chandler(1993)[51]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地方认同,其研究关注社区融合和居民对社区的熟悉性。采用GIS是因为人们在社区中的空间认知基础是个人的行为习惯,这使得居住者能够基于对地方的熟悉性建构GIS,而不需要用复杂的认知代表物去解释什么是相对熟悉的环境。此外意象地图的研究方法也运用于地方认同研究之中,如蔡晓梅、刘晨、朱竑[52]以中山大学校友为调研对象,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通过深度访谈和绘制校园意象地图两种方法获取原始资料,援引城市意象和城市空间性理论,探讨大学的怀旧意象及其空间性建构。
二是地方感(Sense of place)研究。地方感是关于人们对特定地理场所(Setting)的信仰、情感和行为忠诚的多维概念。段(Tuan,1974)把恋地情结(Topophilia)引入地理学中,用来表示人对地方的爱恋之情。赖特(Wright,1966)首创敬地情结(Geopiety)一词,用来表示人对自然界和地理空间产生的深切敬重之情[53]。地方感主要包括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地方意象(Place image)和机构忠实(Agency commitment)等研究领域[54]。因此环境心理学中所谓的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事实上都属于地方感的研究范畴(表1-2)。
表1-2 地方感理论的研究框架及进展
③Cresswell T.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2004:87-94.
④钱俊希,钱丽芸,朱竑.“全球的地方感”理论述评与广州案例解读[J].人文地理,2011(6):40-44.
续表
①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7,22(11):70-77.
②尹立杰,张捷,韩国圣.基于地方感视角的乡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安徽省天堂寨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10):1916-1926.
③蔡晓梅,朱竑,刘晨.情境主题餐厅员工地方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以广州味道云南食府为例[J].地理学报,2012,67(2):239-252.
续表
资料来源:CNKI中所检索的相关文献
①苏勤,钱树伟.世界遗产地旅游者地方感影响关系及机理分析——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J].地理学报,2012,67(8):1137-1148.②顾宋华.休闲者的地方感研究——以环西湖休闲往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1.
在研究方法上,莱弗(Relph,1976)、斯蒂尔(Steele,1981)、朱伯(Zube,1982)[55]、格林(Greene,1996a)[56]等分别构建了地方感概念模型。在借鉴上述四个概念模型、游憩体验偏好(REP)量表和林奇(Lynch)等的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波特(Bott,2000)研制了一个由自然环境因子、文化环境因子、情感因子和功能因子等四个方面构成的心理测量量表,用于人工环境地方感的测量[57]。
三是地方依恋(或场所依恋,Place attachment)。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是行为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共同研究的领域。近十多年来,地方依恋一直是国外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威廉斯等于1989年提出“地方依恋”的概念[58]。随后,威廉斯等提出了地方依恋的理论框架,指出地方依恋由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与地方依赖(Place dependence)两个维度构成,地方依赖是人与地方之间的一种功能性依恋,而地方认同是一种情感性依恋,并设计了地方依恋量表,用于测量个人与户外游憩地的情感联结关系[59]。之后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地方依恋的概念、维度、影响因素等方面(表1-3)。
表1-3 地方依恋理论的研究框架及进展
④黄向,温晓珊.基于VEP方法的旅游地地方依恋要素维度分析——以白云山为例[J].人文地理,2012(6):103-109.
续表
①唐文跃.皖南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特征分析——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J].人文地理,2011(3):51-55.
②唐文跃,张捷,罗浩.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J].旅游学刊,2008,23(10):87-92.
③池丽萍.苏谦.青少年的地方依恋:测量工具及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523-1526.
④黄向,保继刚,Wall Geoffrey.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一种游憩行为现象的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6(21):19-24.
续表
资料来源:CNKI中所检索的相关文献
①周慧玲,许春晓.旅游者“场所依恋”形成机制的逻辑思辩[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22-26.
②邹伏霞,阎友兵,王忠.基于场所依的旅游地景观设计[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4):81-83.
从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数研究采用了定量研究,其中结构方程模型、威廉斯的地方依恋量表及其改进应用最多。
四是地方性研究。地方性的英语翻译为Place identity,与地方认同似乎是一个词。在区域地理学里,地方性强调的是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的差异性。吴必虎指出,地方性是指旅游目的地自身独特的地方特性,也称地格(Placeality)[60]。20世纪90年代,著名学者陈传康先生首次在分析旅游地形象设计和开发中引入了“文脉”的概念,即一种四维空间组合。这种组合由一种地域性的、综合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和历史文化传承及社会心理积淀组成[61]。
传统地方性的划分。传统地方性的划分是通过识别特定的地理空间中独特的属性或要素,如地形地貌单元,通过特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人为地划分出地方的边界。尽管传统的区域地理学研究在近年来被批判为带有僵化的科学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色彩,但其界定地方性的基本理论思路至今依然是适用的。随着社会科学中的“空间转向”的不断深入,理解地方这一特殊的空间概念也应当更深入地置身于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过程之中。而实证研究的视角,亦需要从对地方边界的简单而机械的划分,转向社会关系与地方建构之间的互动,以及社会成员对地方性复杂的体验以及解读[62]。地方性有三个特点:独特性是地方性的基本含义,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是自然形成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则需要长期的积累并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传承,才逐渐为一个地方所拥有。社会文化独特性通常表现在地域性的文化符号(如语言、建筑、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及其所代表的意义上。地方性还具有主体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地方有不同的经验和认识,赋予地方不同的意义,对一个地方的地方性的描述也不一样,因而地方性离不开主体的经验。地方性还表现为地域附着性。地方性是在一定范围的地域中形成的,对地方性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人所在的地域环境[63]。西方的城市复兴过程中主要有三种路径影响着城市地方性特色的转变:第一种是绅士化(中产阶级化),通过具有较高收入和文化品位的中产阶级或艺术家的进驻实现整个街区品质的改变和提升;第二种是本地居民自主修复,不断完善自身的生活环境并积累地方的记忆;第三种是政府和开发商主导的改造模式,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甚至创意产业的打造,实现街区功能的改变和原有的社会文化特征的消解与再造[64]。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地方理论的起源还是国内外地方研究的主要阵地来看,地方最初都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但已不专属于人文地理学了;地方理论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地方概念、地方感和地方性。其中地方概念的研究最早,阿格钮(John Agnew)对地方概念做了三分式定义:区位(Space)、场所(Local)和地方感(Sense of place)。这一概念得到了较多的认可。地方感领域研究成果最多,方法较为完善,应用较广。一般认为,地方感主要包括地方依恋(Placeattachment)、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地方意象(Place image)和机构忠实(Agency commitment)等研究领域。但其构成维度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一直较为模糊(表1-4)。
表1-4 地方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
资料来源:CNKI中相关文献综合分析结果
地方理论的研究范畴除文中叙述的主要领域之外,还呈现出更为广泛的应用性特点。如“邻避主义”现象的解释和影响因素研究[65]、城市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66]、门禁社区与周边邻里关系研究[67]、地方意象的研究等。地方理论的实践与应用方面较广,从现状来看,主要集中于旅游美学、城市规划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