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生态适应
“湿热”气候是影响坪坦河流域居住环境的主要因素。因此其营建智慧主要体现在处理好朝向、间距、高度、遮阳、防晒、隔热、通风透气、纳凉、防潮、除湿、排水等方面[15]。
1.朝向、间距、高度
建筑的朝向是指建筑主要房间所处的方位,日照和通风对建筑朝向和间距具有重要影响。冬季,室内引进阳光,有利于消灭细菌、干燥房间,提高室温和降低采暖能耗;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照射会造成房间过热,从而增大空调能耗,可见日照对建筑环境和节能有利也有弊。风的影响亦然,夏季室内良好的通风不但能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而且能够祛除潮湿,带来新鲜空气;而冬季冷风渗透是影响室内舒适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建筑日照设计中,房屋朝向的选择应该有利于冬季引进阳光、夏季避免日照。很显然,冬季具有较大日辐射强度而夏季具有较小日辐射强度的垂直表面方向即为房屋的最佳朝向。从模拟中可以看出,通道县最佳朝向应为朝向南偏西2.5°(图5-30)。
图5-30 Weather Tool软件模拟的坪坦河流域房屋最佳朝向
资料来源:毛国辉《侗族传统干栏式民居气候适应与功能整合研究》[16]
住宅群体中住宅间距应以能满足日照间距的要求为前提。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日照间距总是最大的。当日照间距确定后,再考虑其他因素。侗寨的民居大多是2~3层,高12米左右,而选址地形有平地和坡地两种。因此,日照间距可以视为与建筑高度一样,因而只考虑地形因素。坡地的日照间距是因坡度的朝向而异的,在向阳坡上建造的房屋之间的间距因为高差的原因,可以缩小一定的距离;反之,背阳坡就需要加大房屋之间的距离。
2.遮阳、隔热、防晒
一是争取有利朝向。由于多山,坪坦河流域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但只要情况容许,居民便会尽量争取最佳的东南朝向而避免西晒。其主要房间在一天中受日照相对要少,而且下午之后更多处于阴影之中,较少受日晒。为避免日晒之苦,追求夏日更多的阴凉,也有不少民居采取北向或东北向,使大部分主要房间变成北屋。二是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制。为适应本地湿热气候,流域内房屋普遍采用干栏式,并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侗族传统住宅的干栏式的形制和穿斗式结构体系都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体现出朴素的实用主义风格。侗族文化观念中没有如汉族一样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观念,因此传统干栏式住宅在功能布局、结构体系和构造做法上都能以最大的灵活性为原则,体现出了简朴实用和不拘一格的特点。三是大量使用宽檐和宽廊。宽檐可以增加空间面积而不增加占地面积,可沿山墙出挑,可沿正背面出挑,也可在建筑四周出挑。宽廊有着良好的通风与采光,位于主要居住层面的半开敞宽廊空间的形成主要是由两方面功能决定的:从生产活动方面来说,侗族生产活动中男女的分工不同,妇女从事纺织等手工及家务劳动,需要在侗居内恰当地布置出物理空间;从使用方面来说,这样的布置可以形成充分接近自然的休息、交流场所。因此,宽廊类似于汉族传统民居中起院落功能的空间。生产生活习俗决定了对不同功能空间的需求,也由此而决定了住居内部空间的构成[17]。四是建筑密度的加大,屋内空间的增高。房屋布置密集交错,可以相互遮挡,减少阳光照射,增加阴影面积。此外,适度扩大房屋内空间,也是减少热辐射的一种举措。一般主要厅堂、过厅的内部空间露明梁架,较为高敞,利于散热。其他房间则多建阁楼层,既可有效隔热,还可用于贮藏。
3.透气、通风、纳凉
一是利用气候小环境,迎纳主导风向。在民居的选址风水观及营造经验的影响下,大多数民居选址在三面围合、一面开敞的面水背山的地理环境中。前方开敞处吹来山风,山洼处易形成负压区,建筑面向开敞一面便能接纳这股气流,使之吹遍全宅。这也是建筑要与周围自然环境相结合,从而营造出通风的居住环境的前提条件。二是利用开敞空间阻止穿堂风。建筑面对炎热的气候,需要发达通透的开敞空间。在房屋使用功能的要求下,常将一些处于纵横轴线重要通道上的房间和主要厅堂辟为敞口厅或穿堂,尽可能地开通开敞的空间,使穿堂风通畅无阻。与此同时,走道和檐廊以及巷道等交通网络也形成了气流的通道,类似“风巷”的作用,同各处的开敞空间融在一起,室内外空间空气的交换、回环、进出十分畅通。
图5-31 通风效果图
图片来源:毛国辉《侗族传统干栏式民居气候适应与功能整合研究[18]》
4.防潮、除湿、排水
除了通风能带走部分潮气之外,还须另外注意防潮,减少地面含水,加强房屋透气除湿,尽快排走雨水,不产生积水。在这些方面有多种构造措施和做法。为了防水防潮,木柱与地脚枋置于圆石基础上,主要的房间铺以架空的木地板隔潮,屋面用小青瓦冷摊式铺盖,因轻薄且有缝隙而有很好的透气功能,湿热的空间受热上升,达到空间高处时易排出。每到雨季,干栏建筑的架空底层还成了水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