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

第八章 传统聚落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

村落是传统的人类聚居空间,是中国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浓缩和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作为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是人类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也是世界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国务院提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予以保护”,拉开了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序幕。此后,国家建设部门和文物部门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评选工作和保护措施[1]。传统村落的生态理念和实践经验对当前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极具启示意义。传统村落的自我修复能力极为顽强,几乎不需要额外的投资和扶持就能趋吉避凶,完成自我修复[2]。我们应从传统生态智慧的视角,理性思考和破解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村落、生产、生活、生态的问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