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系统内涵
1.传统村落系统组成
传统村落是由多层次的结构体系组成的。当处于民居的房间时,首先感觉到的是墙、门窗及其形状、颜色、大小和位置属性,这些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当处于传统村落的街道时,人感觉到的是街道的宽度、临街的铺面、地面和天际线等界面要素,这些将影响人的行为特点。但处于更大的空间时,我们就会感觉到这些空间与自然环境发生的联系,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的组成要素进行梳理、分析,如图8-1。
图8-1 传统村落系统的组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从图8-1可以看到,传统村落系统由建筑实体、自然环境、制度环境等子系统所组成,系统之间有机融合。其组成要素包括的内容很多,正如建筑学哲学家吉伯德所说“城市中一切看得到的东西,都是要素”[9]。由这些要素所组成的传统村落系统,具有在要素中难以看到的属性和特征,这就是传统村落系统的涌现性,挪威的建筑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将其表述为“场所精神”,这是一种比场所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的精神,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建设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10]。
2.传统村落系统时空结构
系统的结构方式数不胜数,目前尚无完备的结构分类方法[11]。传统村落作为历史的见证与载体,这里主要从时空结构进行分析。传统村落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一般遵循了“点—线—面”的时空结构,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层级结构。首先是点的形成,在广场或其他公共建筑的周边,一些居民点簇拥而建,利用最好的地形和资源条件。随着点密度的增加,这些广场空间逐渐被填充,点的范围不断扩大。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分散的点随着交通路线有了相互联系,并且不断扩展和延伸,这时候点与点之间出现了线——街道开始形成。很多街道的走向和地形是密切相关的,如湘西传统村落的主街道一般平行于河流。街道形成以后,点不断填充交通线两侧,街道的空间层次就变得丰富起来。随着交通的进一步发展,点与点之间的连线越来越多,形成各种方向的街道。多线的发展预示以“面”为特点的地域开始形成,线与线之间互相联系,促进了点的增加,地域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取决于地形条件可能形成三种类型的空间:线性空间、聚集型空间或组团型空间。传统村落系统的时空结构模式如图8-2所示。
图8-2 传统村落点、线、面形成过程
图片来源:据魏柯改绘[12]
3.传统村落系统演变
传统村落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其不断与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因此传统村落系统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目前有些学者对传统村落的发展演变做了一些研究,如段进等分析研究了徽州传统村落发展演变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定居阶段、发展阶段、鼎盛阶段、衰落阶段和再发展阶段[13]。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传统村落系统自选址建村开始就与外界有了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最初传统村落系统与外界交换的方式是维持生活最基本的物质交换,信息传递流量较小,系统处于弱开放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全面放开,传统村落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间的物质交换力度加大,信息传递量也加大,系统呈现高度开放状态。因此传统村落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是在内部矛盾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共同推动下发展演化的(图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