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按地貌分类

(三)按地貌分类

研究区内传统聚落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聚落的选址来看,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河汊型。这类聚落选址在干、支流交汇的冲积带上,地势平坦,水运便利,如果冲积带面积较大,就有条件形成较大的城镇,如湘西州的洗车古镇位于洗车河中游,猛西河与洗车河汇合处,有7条巷道通往河边,建有6个码头,鼎盛的时候“日客九千,夜宿八百”。怀化麻阳的高村,东临锦水,北有梅溪河,中有尧里河,三面环水,水运发达。高村的居民大多以撑船放排为业,沿锦江,下沅水,入常德,号称“麻阳帮”,在常德闯出了一条“麻阳街”。新晃的龙溪口古城处于龙溪与舞水交汇处,黔阳古城处于舞水与沅水的交汇处,三面环水。洪江古商城处于巫江和沅水的交汇处,托口古镇处于渠水汇入沅水之处,犁头嘴古镇位于溆水和沅江的交汇处。河汊型古村落一般发展为重要的商贸古镇,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增长极的作用。

二是临江型。这类聚落也是沿江成长发展起来,但由于地形的限制,往往只能在狭窄的谷坡、河流阶地或是较高的台地上临江而建。典型的如王村镇、迁陵镇、隆头镇、里耶镇均建在酉水岸边的河流阶梯上,荆坪古村建在舞水河的台地上。河流的走向也决定了城镇街道的空间布局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城镇沿河道一侧呈条状延伸,而且总有一条主要的街道与河流平行,沿街的建筑在街道和河流之间平行延伸,建筑店铺前门临街,后面临河。由于建筑进深受地形的限制,故不得不将建筑后部架空伸至水面之上,从而形成沿河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在湘西临河古村落中,成排的沿河吊脚楼是常见的景象。

三是山地型。这类聚落一般为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村寨,研究区域内田少山多,村寨选址尽可能靠山,或建于山上,或建于坡地。村寨由民居和公共建筑组成,大致横向成排地沿等高线层层排列[20]。宅基地有时候受地形的限制,往往也建成吊脚楼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