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多样的土壤植被

(三)类型多样的土壤植被

该区域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分布有红壤、山地黄壤、水稻土、黄棕壤、菜园土、潮土等类型[11]

其中,红壤为流域内分布面积最大的土类,约占流域土地面积的85.9%。从水平分布上看,红壤为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流域内的低山、丘陵和岗地;从垂直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海拔300~500米之间。本区域红壤除部分酸性较重外,酸碱度pH值4.5~5.5。由于植被良好,红壤中有机质含量高,养分丰富,据坪坦乡取样调查结果显示,有机质达到17.71%。此外,本流域红壤土层深厚,便于农业开发利用。

黄壤为区内面积仅次于红壤土的第二大土类,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3%。主要分布于海拔550~800米,酸碱度pH值一般为4.0~5.5,含氮量0.28%,含磷0.13%,含钾1.5%。此类土壤腐殖质层、心土层均较厚,且肥力较高,适宜杉木、竹类生长。

黄棕壤在坪坦河流域分布不多,占土地总面积的1.7%,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中山区,其特征为土层黏性重,酸碱度pH值4.0~4.5,有机质含量为8%~10%,含氮量0.41%,含磷0.35%,含钾2.1%。自然植被多为阔叶灌木林、针叶林和草本植被,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中药材。

水稻土集中分布在坪坦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及山丘沟谷处,为主要的耕作土壤,土壤的pH值为4.5~8.5,有机质含量为1%~4%,一般含磷量0.05%~0.25%,含钾量0.05%~0.25%,含氮量0.1%~0.2%。

菜园土约占土地面积的0.12%,菜园土同水稻土相似,土层深,肥力中上,有机质含量1%~4.5%,含氮量0.08%~0.09%,含磷量0.12%~0.31%,含钾量1.17%~2.36%,一般呈中性或微碱性。

潮土主要发育在河流冲积物母质上,分布于海拔300米左右的河流两岸的河漫滩,约占土地面积的0.08%。潮土有河潮土和耕型河潮土之分,酸碱度一般呈中性,保水保肥能力较差,一般有机质含量0.94%~1.6%,含氮量0.06%~0.95%,含磷量0.09%~0.14%,含钾量1.98%~2.23%。

坪坦河流域植被类型也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植物区位来看,隶属我国东部湿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12]。由于地理过渡性,以及地形地势和人为作用的综合影响,流域内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据考察,该区现有植物251科、981属、2589种。其中蕨类植物49科、109属、349种,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的77.78%、48.02%和15.86%;裸子植物9科、20属、31种,分别占全国裸子植物的90.00%、58.82%、12.4%;被子植物193科、852属、2209种,分别占全国被子植物的66.55%、27.18%、8.22%。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即珙桐、桫椤(树厥)、水杉(原生种)、银杏(原生种)、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钟萼木)、香果树等;二级保护植物28种,湖南重点保护植物48种;列入国家濒危保护《红皮书》的有42种。由于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较高,植被保存完好,以及优越的地貌组合、气候差异、水文状况等,为野生动物的繁殖、迁徙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野生脊椎动物繁衍的乐园。据统计,已记录在册的野生脊椎动物有28目、80科、209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即白颈长尾雉;二级保护动物26种;属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动物25种;列入国家《红皮书》中的濒危动物16种;湖南新发现的动物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