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领域
张振威认为“生态智慧”一词发源于哲学、文学与人类学等领域。生态智慧作为一个新议题被引入生态实践领域,源于“国际生态智慧学社”(ISEW: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cological Wisdom)。该机构以生态智慧为纲领,主要开展对生态可实践性知识(actionable knowledge)的理论探索[5]。追溯ISEW机构所做的研究与探索,发现ISEW对生态智慧的定义、功能、意义、认知模式、经典案例等已经有卓有成效的建构,也已经以生态智慧为纲领展开了对具体领域的生态实践分析。ISEW发起人之一象伟宁将生态智慧定义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生态知识领域,由内化了个人或群体在生态研究、规划、设计与管理等领域的先验和确证的知识所形成的特殊个例组成”[6]。李佳璇等将生态智慧定义为“在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得出的人类和周围环境和谐共存的最佳方式的思想精髓”[7]。付鑫、王昕晧等将生态智慧定义为“一种可感知的智慧,旨在避免灾难性的过度开发,基于生态知识和规划伦理的明智之举,也是规划设计的基准”[8]。同时,象伟宁提出了生态智慧的认识论途径,应“基于循证的观念、原则、策略与途径所产生的并长久存续的生态工程……谨慎利用并在遵循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城市可持续性研究、规划、设计与管理等实践”。他认为在认知实践上,生态智慧的获取和应用需要一个与美国学者贝利·斯瓦茨(Barry Schwartz)和肯·夏普(Ken Sharpe)提出的“实践的智慧”(practical wisdom)相类似的社会学习周期[9]。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这里生态智慧概念探讨的是生态智慧运行论和实践论,重点在于研究生态智慧指导城乡生态实践,以及这些程序性因素如何反过来促进实体的生态智慧领域知识的演化。如为了回应城市雨洪管理议题,在2016年7月“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论坛”的基础上,《生态学报》刊发了15篇以“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城市雨洪管理实践”专题文章,分别从必要性、哲学与伦理基础、方法与案例等角度来探讨以生态智慧引导城市雨洪的管理与规划设计实践[10]。付鑫、王昕晧等提出了基于生态智慧的规划支持系统(Ecological Wisdom Inspired Planning Support System)来模拟、分析和评估规划情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