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
大多数学者认为,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生态智慧的主体[27][28]。除此之外,墨家从政治、社会、经济各维度建构系统的“天、地、人”和谐理念,使得天(自然)、天下、国家、诸侯、邑、乡、家、室、人都能在“天”的整体性视域下实现和谐共生、永续发展。这实则表征了顺天志、阴阳和的生态之道,兼相爱举公义的生态之德和交相利除天下害的生态之利的墨家生态智慧[29]。墨家生态智慧与其思想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有关,可以说与先秦诸子(尤指墨家之前和同其时代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诸子学说)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天人合一的自然社会关联性模式的影响下,墨家生态智慧表征出“天、鬼(自然)、人”合一的整体性思想特质,凸显了交互主体间(人、室、家、乡、邑、诸侯、国家、天下)以及人与自然(天人)之间共存而生的和谐理念,确证了“天”和“天志”整体视域之下一切存有包括天、地、人以及自然万物的平等性。
在儒、道、佛、墨等主流文化流派之外,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古代游记萌芽于先秦,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一种极具环境美学特色的文学作品形式。作为古人留下的重要文献遗产,中国古代游记的主题是描写与宣扬自然环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另一侧面的表现。古代文人将旅行中的所见所感写成游记,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和追寻自然价值的理想,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与融洽以及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有多种表现方式,比如通过主题描写赞美自然、通过道德谴责保护自然、通过自我追寻敬畏自然等。游记中表现出的人与自然关系,呈现出多重环境伦理意蕴,其内容具体包括“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保护自然生态思想、“与景为友、赞赏自然”的肯定自然价值思想、“融入自然、物我两忘”的天人和谐思想等,并形成了以坚持整体的自然观为哲学基础、以崇尚和谐的人地观为基本取向、以关注人的精神生态为独特视角等比较鲜明的特征[3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佛教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儒家从人道契入天人关系,以人道体天道,将天道人伦化,以仁义思想为核心,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属性赋予自然界,提出了仁民爱物的道德观。道家以超越一切的道为出发点,从自然的天道、天地循环中追求自然界的和谐,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佛教的诸流派,则根据缘起论的宇宙观、众生及万物皆有佛性的平等观,提出了尊重生命及其所处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儒、道、佛三大文化流派虽然主体思想不同,文化形态各异,但是它们在表达生态伦理思想时都不约而同地带有“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等生态伦理观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当今研究生态智慧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