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生态思想要义
佛教的教育,是教人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渡己渡人,成就佛果。佛教创始人是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佛),佛教自创立(主要由印度传人)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尊重生命的思想表述得最完整的是佛教禅学。佛学理论中所阐发的佛教生命观,包含了丰富和深刻的生命伦理思想。佛教本身不是生态学,但从生态学的角度解读,可以发现佛教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思想,具有独特的生态观。所谓佛教生态观,就是指佛教对生态问题的看法、观念[18]。佛教生态伦理思想从缘起理论出发,对宇宙和人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四谛说”“十二因缘说”“八正道说”“五蕴说”“涅槃论”“无我观”等,包含着较高层次的生态伦理智慧[19]。其生态思想要义主要有:
一是缘起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纠偏。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是制定生态道德原则和评价标准的唯一根据,对非人类的动物、植物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关切完全是从人的利益出发,自然对人来说只具有工具价值[20]。长期以来,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一直将人类置于生态系统的顶端,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只具备“工具价值”,唯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最早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是康德,这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完成的标志[21]。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目前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潮被认为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然而这种观念一直蛰伏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进行了无限制的掠夺与攫取。在人类的践踏与摧残之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甚至还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存在。佛教从出世主义的人生态度出发,提出了宇宙万物(众生)皆由因缘和合而成“一合相”的缘起论,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发展皆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整个世界都处于一个因陀罗网式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之中[22]。“缘起论”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因缘而独立产生和存在,任何事物只有置身于整体中,在众多条件规定下才能确定其存在,才能显示其存在的价值。破坏了这种关系网络,任何一物都难以继续存在和发展。佛教“缘起论”有助于我们认识生态系统有机整体性,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与狭隘。
二是解脱论对消费享乐主义的检视。佛教的创立是释迦牟尼佛在对当时印度社会上盛行的追求财富与权力的文化价值导向的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佛教教义中,“苦”是三界世间不变的真理,一切事物的本质皆苦,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其中,前四苦是生理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后者则是现实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痛苦。佛教认为娑婆世界,一切莫非苦。苦,不管是来自物、自然等外在因素,还是来自心、见等内在因素,究其根本来源,皆缘自我执(固执)、我见(见解)。佛教认为“生即死,死即生”“生又何喜,死又何惧”。譬如执着于“生”,往往导致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纵欲主义;执着于“死”则可能导致禁欲主义、悲观主义。佛教认为只有拨开“生”“死”的表象,才能活得解脱,才能活出生命的境界。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消费”缔造了幸福生活的“神话”,似乎人们消费的物质财富越多,那么生活质量就越高。消费享乐主义者把人理解为“欲望的主体”,以满足感官的快乐为至上目标。但是,这却也容易造成对“物”的依赖性。“不消费,就消退”构成了消费享乐主义的理论逻辑。在消费社会中,人们以感官欲望的满足表达生命的存在。这不仅导致了对生态资源的过分攫取,而且抹杀了人存在的意义。在此意义上,“消费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23]。因此,佛学文化中“解脱论”的借鉴意义在于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索取和拥有,而在于你的内心状态。必须正确地看待生命,认清生命的本质是“苦”,才能走出消费享乐主义误区,真正实现人生幸福。同时它有助于检讨消费享乐主义,认清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
三是净土论对发展至上主义的拷问。“净土”在佛教中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他方净土与自心净土。他方净土描述的是一个自在圆满的外在的客观世界;而自心净土则是一种法喜充满的内在心灵世界的完美状态。佛教的理想国就是“净土”,不论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弥勒佛的“兜率内院”等,都是一种理想的佛国净土[24]。在那里,不仅了无烦恼、幸福安乐,而且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佛教中的“净土世界”最大的意义在于给众生一个追求的目标,树立一个理想的榜样。通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将人间国土也建设成为人间净土,这是佛教徒努力的方向所在。佛教“净土论”对于发展至上主义的纠偏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发展不仅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且发展至少不能偏离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25]。“我们即使不从一种生态的观点出发来看待自然与美,也不得不承认,人类今天生活和居住的家园失去了曾经有过的美,失去了美丽和美好”[26]。另一方面,“发展”不能遗忘对人们的“心灵净土”的建构。人们外在生存条件的优越与富足固然有助于人们实现幸福,但是真正的幸福却需要源于健康心灵的生命感受。因此发展千万不可忘却对人自身的“心灵净土”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