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点聚落

(三)重点聚落

传统侗寨即是聚落,为众多居住房屋构成的集合或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与生活方式的总和,是由共同成员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从空间环境系统上讲,村落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组织和人文环境等子系统。坪坦河流域分布了众多的侗寨聚落,我们重点考察了芋头侗寨、横岭侗寨、坪坦侗寨、高步侗寨、阳烂侗寨、中步侗寨等6个侗寨。这6个寨子共有居民1630余户,人口约7701人。结合通道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提供的资料,我们对6个侗寨概述如下:

芋头侗寨。芋头侗寨位于今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坐落于芋头溪畔的深山幽谷之中,距县城西9千米。全村侗寨分7个自然聚居点,约174亩。芋头侗寨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寨,后经明清两代不断续建、复建,形成今天的布局,其村寨发展的历史沿革脉络清晰。明朝洪武年间,始祖杨大伞砍树搭棚定居。明嘉靖三年(1508),外来粟姓涌入,户增人丁兴旺,侗寨建筑规模扩大,逐渐向界场坪、牙上、深冲等山丘盆地布置聚居点。明万历年间(1573—1620)修筑驿道。清顺治年间(1644—1661),村寨遭火灾,复建寨后,形成以芋头溪流为轴线向两边冲岔布置民居建筑的7个聚居点。故后来就有“上方黄土五百户,高芋山寨三百家”之赞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建寨脚桥,后来又增建龙氏鼓楼、牙上鼓楼。清嘉庆五年(1800)建中步桥、塘坪桥等,形成芋头侗寨盛期风貌。清道光九年(1829)维修驿道。清光绪七年(1881)维修牙上鼓楼。清咸丰十一年(1861),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过芋头寨,取道通道、黎平。今侗寨西面的太平山就是因此而得名。据说太平山上的旧屋场是太平军驻足的营地。1921年,村民捐资献料,维修芋头侗寨学馆(现存石碑一通)。1934年12月12—1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经芋头寨,向贵州黎平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芋头寨划属双江五区,为芋头高级社;1958年后,属芋头大队;2001年6月25日,芋头侗寨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

横岭侗寨。横岭侗寨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横岭村境内,坐落于坪坦河畔,距县城双江镇西南18千米,是一个依山环水的侗寨,明朝天顺年间始建寨,因位于横向的山岭延伸处而得名。横岭侗寨位于古航运黄金通道——坪坦河流域上游,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历史上属广西南路桂州,清代属广西柳州府怀远县大营峒,民国前期属怀远县丙区,民国24年(1935)以后属平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广西三江县第八区横岭乡,是当时横岭乡治所在地,现存有乡公所遗址。1954年10月1日划归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七区横岭乡管辖,1956年为坪坦公社横岭大队,1984年后属坪坦乡横岭村。1948年一场大火将大寨内大部分建筑烧毁,之后逐步恢复重建。20世纪70年代破“四旧”时,寨子内几座庙宇遭到破坏。90年代后,寨内各种公共建筑逐步得到恢复重建,环境得到整治,文化生活全面繁荣,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侗寨呈现在人们面前。

坪坦侗寨。坪坦侗寨位于今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境,属平坝型侗寨,寨内古迹众多,吊脚楼鳞次栉比,是典型的百越遗风。寨内有236栋吊脚楼,古水井4处,鼓楼3座,古萨坛1处,古树11株,古石板道1条,古飞山宫2处,古孔庙1座,古大南岳庙1座,古城隍庙1庙,李王庙遗址1处,雷祖庙遗址1处,风雨桥1座。坪坦寨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婚丧、农耕、饮食、歌舞、纺织等传统文化保留完整,侗汉文化包容共存。坪坦寨始建于宋代。宋代以前此处为原始森林,族人先祖石、杨、吴、胡4公与坪坦、横岭2个侗寨的先祖一同聚居在今坪坦组。石姓先祖40岁得一男婴,体弱多病。先祖为子治病,时常深入密林寻药。一日入林,因身体劳乏,便靠在一棵树下昏昏入睡,睡中得一梦:“你儿命弱,需拜祭大树当重生父母……”翌日,他依梦所言带其子到这里拜祭大树为重生父母。日后其子病痛渐消,健康成长。于是4公相继迁入坪坦侗寨。1954年以前,坪坦村属三江县大营峒。民国初年大营峒改称平江区,属平江区横岭乡,民国中后期改为三江县第八区横岭乡坪坦村。1954年10月划归通道侗族自治县后,横岭乡改称坪坦乡,坪坦村随属,成为全乡政治、经济的中心。

阳烂侗寨。阳烂侗寨位于今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阳烂村境,距县城南部23千米。阳烂村属于典型的依山傍水型侗寨。阳烂侗寨有吊脚楼141栋、古井4口、古驿道1条、石板路5条、鼓楼3座、风雨桥1座、寨门3座、戏台1座、碑廊1处。此外,阳烂还是有名的银器加工基地,在湘、桂、黔三省(区)享有盛誉。阳烂侗寨始建于清代。阳烂始祖龙宗麻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掳凌寨,有兄弟4人,明朝末年因战乱南迁,分居湖南、贵州两地。老大龙宗麻迁居绥宁县东山乡岩湾洞,清朝初年迁居今高团村,生下文旋和满旋二兄弟。家中喂一对白鹅,常顺河而下觅食。当时的阳烂是一片沼泽地,白鹅觅食到此后就在此生蛋繁殖,龙家主人不见白鹅归巢,四下寻找,一个月后在沼泽地里找到并赶回家中。第二天,白鹅又带着它的鹅崽顺流而下归旧巢,一连数次皆如此。龙家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兄弟俩一商量,由老弟满旋迁居此地。因此地坐东朝西,向阳,故取名阳烂。后又有杨姓祖先迁入融合,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现在的侗寨规模。阳烂村清曾属广西三江县大营峒高步乡阳烂村,民国初年改称三江县平江区高步乡阳烂村,后改称三江县第八区高步乡阳烂村,1954年10月划归通道侗族自治县后,改称坪坦乡阳烂村至今。

高步侗寨。高步侗寨由高升村、高上村、克中村组成,3个村辖岩寨、秧田、上寨、里边、龙姓、高坪6个屯,位于今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境内,坐落于深山幽谷之中,距县城25千米。高步侗寨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百里侗文化长廊中比较大的一个侗寨,与广西三江县的高秀侗寨仅一山之隔。高步侗寨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有古水井6口,古墓群1处,青石板古驿道2条,萨坛1处,鼓楼6座,花桥5座(其中永福桥和廻福桥2006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戏台2座,社王祠1座,七子太公庙1座,飞山宫1座,南岳庙1座,香岭求子庙1座,古石碑1通20块,村口古树3棵。其独具韵味的传统节日有吃冬(过侗年)、尝新节、芦笙节、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春社节、秋社节等;主要传统美食有糯米饭、米酒、油茶、腌鱼、腌肉;传统侗族文化有芦笙、侗戏、侗歌、哆耶、侗款、侗锦、侗族服饰、侗族银饰;著名的民间艺人有吴庆元、吴银国、吴昌恒等。高步侗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最初由龙姓从湖南省绥宁县东山乡迁徙到绥宁县溪口乡古友村(今通道县),随后迁徙到通道县菁芜州,又迁徙到双江镇芋头村,再迁到广西怀远县横岭乡(今通道县),最后到高步落户。那时有少量苗民居住在高步崖上山顶,但并未开发高步。高步坝子古树众多庞大,高步侗族先民一般将其做成直径约1米的大木桶用来贮备物品。其余彭、莫、陆、罗、黄、张6姓均由广西怀远县的横岭乡迁徙过来。随后7姓结拜成异性兄弟。高步人口逐年增多,苗民后搬出,此地便形成了完全由侗族同胞居住的村寨。民国时期此地为乡公所所在地,20世纪初叶其大地域概念方圆几百米,小地域概念是侗族同胞密集居住的6块连片修建方圆2平方千米的吊脚楼民居和各类侗族宗教文化建筑。一条三曲小河由西而东将高步坝子从中分开。南岸稍高,有里边、龙姓、高坪3个自然村。北岸的上下游有上寨、岩寨与河岸等高,中间的秧田寨较低洼。南北两岸各3寨素,称高步六角,又称六寨。

中步侗寨。中步村坐落在盘龙山下,四周沃野平畴。1972年冬农业学大寨时,部分农户搬迁上猴冲,中步现在形成5个自然村。中步村古建筑较多,主要有侗族鼓楼戏台4座,风雨桥(福桥)3座,古井3处,寨门2座、萨坛1座、石板古道4条,古墓群4处,古宗教建筑遗址7处,寺庙2座,古风水树23棵,均为清中期建筑。中步古寨保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较为完整的民风民俗。中步侗寨的习俗,主要有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和村寨习俗等。这些即侗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又是该民族共同体思维方式、心理素质、道德风貌、文化特点的集中体现。既有本民族的传统特色,也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部分习俗。中步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以前。据《中步杨氏初四宗谱》记载:中步杨姓的二世祖为杨再思第二个妻子蒙氏所生,叫杨正约,是杨再思十子中的第四子,原居飞山,后约于北宋初期迁居古州孟等,又于北宋庚辰年间(980)转迁湖南路塘、中步。所以,现在路塘、中步杨姓以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四这一天为祭祖的“吃冬节”(也即侗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1月从绥宁划归通道县管辖,属通道县第四区(陇城区),1958年10月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组织形式,中步村属通道侗族自治县陇城人民公社,境内设城塘、步坪、大坪3个生产大队。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调整,陇城公社分为陇城、坪阳、甘溪3个公社,中步村属陇城公社。1984年4月,撤销陇城公社改为陇城乡,中步仍属陇城乡。2002年,陇城乡经批准撤乡建镇,成立陇城镇人民政府,中步属陇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