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共生的生态发展思想
自宋元时期始,坪坦河侗族祖先便开始了他们的村落开发史,到明清时期就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杂姓聚族而居的聚居模式。他们生活在华南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狭长山地,这里山多地少,要怎样才能形成并维持数百甚至数千人的大型聚落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数千年来侗族人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精耕细作,有效利用土地并有效地恢复土壤肥力,维持区域性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维持规模宏大的村落共同体的生存与延续。可以说,侗族聚居模式是山区农业文明所创造的文化奇迹。坪坦河流域特有的风水、山脉、土地、森林资源以及各种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坪坦河具有无可比拟的自然景观条件。当地侗族人祖祖辈辈置身其中,以山区农耕文化所特有的生态智慧和生产技术构建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景观,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和各种文化活动,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
首先,聚落选址一律依山势水形,充分将坡地改造为聚落空间,将山涧河流的冲积坝子改造为良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生存空间。虽然生活在山区,但狩猎不是侗族人主要的生计模式。他们采取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水稻耕作,以及由此衍生的人工营林业经济。水稻耕作为坪坦河形成大型村落奠定了经济基础,保证了不断增加的人口可以获得足够的粮食和营养供给。人工营林业表现了侗族人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策略和生态智慧,不仅补充了水稻耕种的不足,而且为水稻耕种提供了足够的生态支持。两种经济方式相辅相成,水稻耕作需要充分的水源,而完美的生态环境和不被破坏的森林资源则是水资源的天然保障。侗族人自古以来就在森林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寻求文化平衡,并形成独特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
其次,坪坦河侗族维持规模巨大的聚落还得益于他们立体式利用生物资源构建起的“稻田鱼鸭共生模式”,这是侗族人传统的生态智慧在农耕生产中的体现。“稻田鱼鸭共生模式”对山区农耕经济乃至于现代农业系统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因此,侗族的“稻田鱼鸭共生模式”于2011年被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引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重视。作为侗族村寨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技术类型,其活态的遗产价值不仅表明人类可以和谐地处理与土地的关系,而且对保存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持可恢复生态系统和传承高价值传统知识具有全球性的典范作用。
第三,坪坦河侗族大规模的传统聚落在建筑特征上树立了乡土性建筑遗产的典范。对所有建筑物,无论是鼓楼等公共建筑空间,还是家屋等私人建筑空间,侗族人均就地取材。从生态匹配和资源循环的角度看,这完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侗族人的建筑,从梁柱到建筑构件的连接物均不用一个铁钉。木质建筑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侗族很早便形成了人工营林经济方式。人工营林业表明,侗族传统建筑文化是侗族地区传统生态系统的产物,是侗族人适应山区环境的文化选择。同时,建筑遗产不仅仅是由建筑材料构成的立体几何空间,也是一定群体社会结合的物理形式。坪坦河流域申遗侗寨所有建筑物均依地势而建,不拘泥于坐向,但整体上都以鼓楼为中心,显示了农耕文明强大的内聚力。这种乡土性建筑遗产不仅仅外观造型特殊,更重要的是,它们也成为一个族群强化内部认同的重要载体。
【注释】
[1]通道侗族自治县住建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湖南省通道县芋头名村保护规划,2015.
[2]通道侗族自治县住建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湖南省通道县横岭侗寨保护规划,2014.
[3]通道侗族自治县住建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湖南省通道县坪坦侗寨保护规划,2015.
[4]通道侗族自治县住建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湖南省通道县高步侗寨保护规划,2014.
[5]通道侗族自治县住建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湖南省通道县高步侗寨保护规划,2014.
[6]通道侗族自治县住建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湖南省通道县中步侗寨保护规划,2014.
[7]通道侗族自治县住建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湖南省通道县阳烂侗寨保护规划,2014.
[8]毛国辉.侗族传统干栏式民居气候适应与功能整合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49.
[9]1尺≈33.3厘米。
[10]1丈≈3.33米。
[11]杨柳.建筑气候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8-21.
[1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GB/T27963-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13]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年值数据集[EB/OL].(2014-04-27),http://cdc.cma.gov.cn/
[14]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10年)[EB/OL].(2014-04-27),http://cdc.cma.gov.cn/
[15]毛国辉.侗族传统干栏式民居气候适应与功能整合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42.
[16]毛国辉.侗族传统干栏式民居气候适应与功能整合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49.
[17]程艳.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以贵州、广西为重点[D].重庆:重庆,2004:83-84.
[18]毛国辉.侗族传统干栏式民居气候适应与功能整合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43.
[19]吴浩主编.中国侗族村寨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