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持续不断的层累性环境破坏形成的负面效应,逐渐从整体上彰显出生态危机,进而催化了生态文明意识的萌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是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不仅寄予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规律的深刻认识、对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丰富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结合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材料,这里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要点概述如下[68]:
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文明进步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个最基本的关系。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衰败;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导致社会崩溃、文明衰退。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辩证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从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丰富了发展理念,拓宽了发展内涵,对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是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同志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形象地阐明了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他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就告诉我们,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四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习近平同志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举措。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环境文明为基石、以制度文明为框架、以精神文明为方向、以生活文明为实践呈现的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注释】
[1]胡静.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资源综论之儒家篇[J].社会科学动态,2018(12):53-62.
[2]蒙培元.孔子天人之学的生态意义[J].中国哲学史,2002(2):21-28.
[3]高伟洁.孔子生态智慧探微——以《论语》为核心的考察[J].河南社会科学,2017,25(12):120-124.
[4]郭倩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5:8.
[5]王国轩.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0:83.
[6]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高伟洁.孔子生态智慧探微——以《论语》为核心的考察[J].河南社会科学,2017,25(12):120-124.
[8]任俊华.论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J].湖南社会科学,2008(6):27-31.
[9]老子.道德经全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167.
[10]杨东魁.老子生态智慧对当代环境危机的启示[J].文化学刊,2019(2):30-32.
[11]黄朴民,林光华.老子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
[12]何如意.道家的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启示[J].安徽文学,2018(8):127-129.
[1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9.
[14]黄朴民,林光华.老子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5.
[15]帅瑞芳,张应杭.论老子“道法自然”命题中的和谐智慧[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4):14-18.
[16]杨东魁.老子生态智慧对当代环境危机的启示[M].文化学刊,2019(2):30-32.
[17]张松辉.庄子释注与解析[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
[18]王立平,王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91-192.
[19]任俊华.论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J].湖南社会科学,2008(6):27-31.
[20]包庆德,彭月霞.生态哲学之维:自然价值的双重性及其统一[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3-8.
[21]胡可涛.现代性视域下的佛教生态智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116-120.
[22]任俊华.论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J].湖南社会科学,2008(6):27-31.
[23]包庆德,张燕.关于绿色消费的生态哲学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6-11.
[24]胡可涛.现代性视域下的佛教生态智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117.
[25]胡可涛.现代性视域下的佛教生态智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118.
[26]张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M].北京:中华书局,2006:84.
[27]任俊华.论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J].湖南社会科学,2008(6):27-31.
[28]郭倩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5.
[29]陈小刚.墨家生态智慧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1(1):19-24.
[30]刘於清.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6.
[31]CRESSWELL T.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2004:21.
[32]多篇文献中都明确提到“地方”是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如CRESSWELL T.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2004:2;朱竑,钱俊希,陈晓亮.地方与认同:欧美人文地理学对地方的再认识[J],人文地理,2010,25(6):1-6;GREGORY D,JOHNSTON R,PRATT G,et al.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5th)[M].West Sussex(UK):Wiley-Blackwell,2009:539.
[33]CRESSWELL T.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2004:197.
[34]DON MARTINDALE,RUSSELL GALEN HANSON.Small town and the Nation:the Conflict of Local and Translocal Forces[M].Westport,Conn.:Greenwood,1970.Don Martindale 等在《小城镇与国家:地方与跨地方力量的博弈》中描述一个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美式典型城镇在跨地方对话的作用下,小镇分别从立法、经济、财政等方面逐步失去地方的话语权,实现了标准化的“现代化都市”,继而地方政治经济结构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社会态度等均由“地方特色”转变成“国家标准”的过程。
[35]SALE,KIRKPATRICK.Dwellers in the land:The Bioregional vision[M].San Francisco:Sierra Club,1985.
[36]CRESSWELL T.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2004:85-86.
[37]WRIGHT J K.Terrae Incognita:The Place of Imagination in Geography[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47,37:1-15.转引自朱竑,钱俊希,陈晓亮.地方与认同:欧美人文地理学对地方的再认识[J].人文地理,2010,25(6):1-6.
[38]YOUNG T.Place Matter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1,91(4):681-682.
[39]于涛方,顾朝林.人文主义地理学——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2):68-74.转引自周尚意,唐顺英,戴俊骋.“地方”概念对人文地理学各分支意义的辨识[J].人文地理,2011,6:10-14.
[40]TUAN Y F.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74.1-125.
[41]EYLES J.The Geography of Everyday Life[A].Gregory D,Walford R.Horizons in Human Geography[C].London:Macmillan,1989.102-117.
[42]RELPH E.Place and Placelessness[M].London:Pion,1976:2-46;Tuan Y F.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M].Minneapolis: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1977:3-19.
[43]RELPH E.Place and Placelessness[M].London:Pion,1976.2-46.
[44]AGNEW J.Place and Politics:The Geographical Media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M].Boston and London:Allen and Unwin,1987:1-20.
[45]黄向,保继刚,Wall Geoffrey.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一种游憩行为现象的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6(21):19-24.
[46]邹伏霞,阎友兵,王忠.基于场所依的旅游地景观设计[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4):81-83.
[47]庄春萍,张建新.地方认同: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9):1387-1396.
[48]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7.
[49]PROSHANSKY H M.The city and self-identity graduate school and graduate center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78,10:147-169.
[50]朱竑,钱俊希,陈晓亮.地方与认同:欧美人文地理学对地方的再认识[J],人文地理,2010,25(6):1-6.
[51]AITKEN S,STUTZ F,PROSSER R,et al.Neighborhood integrity and resident’s familiarity:Using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o investigate place identity.Tji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1978,84:2-12.
[52]蔡晓梅,刘晨,朱竑.大学的怀旧意象及其空间性建构——以中山大学为例[J].地理科学.2013.
[53]约翰斯顿R J.人文地理学词典[M].柴彦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4]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7,22(11):70-77.
[55]ZUBE E H,SELL J L,TAYLOR J G.Landscape perception[J].Landscape Planning,1982,(9):1-33.
[56]GREENE TC.Cogni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place[A].Driver B.et al.Nature and the Human Spirit.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1996a:301-310.
[57]BOTT S E.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metric scales to measure sense of place[D].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2000.
[58]WILLIAMS D R,ROGGENBUCK J W.Measuring place attachment:some preliminary results[M].Proceeding of NRPA Symposium on Leisure Research,San Antonio,TX,1989.
[59]WILLIAMS D R,PATTERSON M E,ROGGENBUCK J W.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Examining emotion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to place[J].Leisure Sciences,1992,(14):29-46.
[6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7.
[61]张广瑞.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0-108.
[62]钱俊希.地方性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其对旅游研究的启示[J].旅游学刊,2013,28(3):5-7.
[63]唐文跃.地方性与旅游开发的相互影响及其意义[J].旅游学刊,2013,28(4):9-10.
[64]陈晓亮.地方性的积累与消费—“荔枝湾”的浮现与“恩宁路”的消隐[J].旅游学刊,2013,28(4):10-11.
[65]杨槿,朱竑.“邻避主义”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1):148-157.
[66]朱竑,钱俊希,吕旭萍.城市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1):18-24.
[67]封丹,Werner Breitung,朱竑.住宅郊区化背景下门禁社区与周边邻里关系——以广州丽江花园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1):61-70
[6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42;杨伟民.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6-10-1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