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营建结构
经过对芋头、横岭、坪坦、高步、阳烂、中步等6个侗寨的实地田野调查,我们发现坪坦河流域的侗族民居结构主要为干栏式与地面式2大类型(图5-16)。
图5-16 坪坦河流域的侗族民居结构
(左图为干栏式,课题组摄于芋头侗寨四组16号;右图为地面式,课题组摄于中步侗寨七组18号)
1.干栏式
据《侗汉简明词典》记载,干栏作为名词时指遮盖用的树枝杂草;作为动词指遮盖、掩盖。一般是侗族对“房屋”一词的汉译。《辞海》中解释为:“我国古代流行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一种原始型住宅,即用树立的木桩构成底架,建成高出地面的一种房屋。”侗族的干栏式建筑,底层用柱子架高,古时用以圈养家畜或放置农具,架于地面之上以防避毒虫蛇患、潮湿瘴气,上层为主要的居住空间。根据地形的情况,将干栏式建筑分为全干栏与半干栏。全干栏为架空层全部高出地面。半干栏是指建筑一部分架空与地面,一部分建于陡坡山岩之上,依山而建,俗称“吊脚楼”[8]。
坪坦河流域干栏式建筑在构造上继承古老建筑模式,一般为5柱3开或3柱3开,梁柱之间以抬梁、穿斗的方式结合古老的榫卯工艺构建建筑框架;分3层组合,各层功能各异(图5-17)。
图5-17 坪坦河流域干栏式民居建筑结构剖面图
图片来源:课题组绘制
坪坦河流域干栏式民居一般一层蓄养牲畜、存放农具;二层为主要生活起居功能;三层为粮食杂物存储空间,称为仓楼。层与层之间用楼梯连接。屋顶为双坡人字形青瓦屋顶,青蛙清水脊,以悬山顶、歇山顶为常见,侧旁设楼梯为交通连接主入口。常以联排式或独栋式的组合方式组建。其建造工艺亦继承传统、延续着“杖杆”这一精湛神奇的建筑营造技艺。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体现了侗族工匠高超非凡的建筑工艺水平,并在技艺中表现出丰厚的心理和精神寄托(图5-18)。
图5-18 坪坦河流域干栏式建筑特点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2.地面式
地面式同干栏式建筑结构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地面式一层没有蓄养家畜、存放农具的架空层,功能空间多为过廊、堂屋或偏厅、有火塘的厨房等。干栏式的一层主要用来蓄养家畜、存放农具。
侗族地面式住宅建筑,早在唐宋时期受汉族“羁縻”“改土归流”等政策的政治影响而出现,其模式结合了汉族住宅形式与本民族的生活劳作特点,一般为3~5柱,3开,梁柱之间也以抬梁、穿斗的方式结合古老的榫卯工艺构建建筑框架。常分两层,一层由廊道连接主入口与中堂,并附有火塘、卧室等生活起居功能;二层为粮食杂物存储空间,以楼梯的方式连接一、二层,一层平均层高为2400毫米,二层平均层高为2000毫米。屋顶为双坡人字形青瓦屋顶。有的地面式建筑受汉族影响,出现“庭院式”住宅建筑的组合方式,使侗族的住宅建筑文化更加丰富(图5-19)。
图5-19 坪坦河流域地面式建筑特点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