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生态系统的认识

二、传统聚落生态系统的认识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些原本鲜活的传统村落由于制订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反而变成了毫无生命力的“文化标本”,产生了“保护性破坏”的异象。一些传统村落的核心区得到了保护,但其外围空间环境已被“现代建筑”空间所取代,历史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荡然无存。还有一些传统村落虽然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予以保护,但最终人口逐渐外移,致使村落出现“空心化”而成为“废城”“废村”,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014年1月11日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曾强调说,在一座座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同时,记载着华夏文明历史变迁的传统村落数量从2000年的360万个,减少到2010年的270万个,10年就消失了90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300个自然村落[4]。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传统村落保护中出现“留物不留人”“留体不留魂”[5]和“建设性破坏”现象,这是我们必须从理论和认识上予以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