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生态文明的新基因

(一)蕴含生态文明的新基因

1.发展历史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生态文明的理念,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10月,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中第六项“(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修改为“(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建设内容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工作。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3.重要启示

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乡村文明复兴提供时代契机,传统村落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基因、新文化。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最需要做的事,不是着急开发,而是先读懂。目前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知比行更重要。与传统村落对话需要一种哲学观,即敬畏天地的天人合一的信仰哲学观,天人相通的风水观、自然生态观,仁善文化教化的心物一体观,借天地之力的智慧科技、数术观,融禅意、诗意一体的美学观。传统村落最大的资产不是物态,是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和历史,传统村落复活的基础是传统智慧农业的复兴[17]。调查区内的传统村落不仅拥有相对完整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文化传承的宝藏。物质文化遗产如保存完整的古民居群、鼓楼群、风雨桥和萨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侗戏、侗族大歌、芦笙、琵琶歌等。这些文化遗产无不体现了农耕文化传统悠久的原居民族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民间智慧和创造力,展示出传统聚落的族群性、地域性特征,对全球化、现代化滥觞的当下如何保存“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多元共存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