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能分区
室内空间功能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所需,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将坪坦河流域侗族民居建筑室内空间功能区划分为礼仪功能区、居住功能区、交通联络区、储藏功能区等4大区域。其中一层主要为礼仪功能区,一般占据一层总面积的1/3或2/3,也有交通连接功能区域与储藏功能区域相辅助,居住功能区分布较少。二层主要由居住功能区与交通连接功能区域组成,两者平均面积相等,同时会设有储藏功能区域穿插交替。
1.礼仪功能区
在侗族建筑中,礼仪功能区域包括火塘和堂屋,堂屋出现在汉文化影响下的地面式建筑中,火塘则两种建筑模式都具备。火塘代表着侗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庭。因此,火塘是“独立成家”的象征。侗族人如若能自立火塘,便意味着脱离原来家庭的供养“自立门户”。有火塘的空间称为火塘间,它作为建筑中最为温暖的区域,不仅是家庭生活中心,同时也是礼仪文化活动中心。礼仪主要表现在祭祀祖先和神灵,将祖先及神灵的牌位供奉火塘边,是对他们表达最高的敬畏的方式。另外,火塘除了行使其供暖功能外,还为侗族人民对歌提供了良好场地。所以,火塘大多数设计在空间位置的中部,四方留有1~1.5米的距离放置椅凳。地面式民居火塘,直接在地面层用条状石块围方,或用弧状条石围圆,其内换新黄泥土,夯板实,中心挖一坑为火坑,上钉三脚架。这种火炉又叫地火炉。干栏式民居因生活在楼层上,火炉处需搭架围框,内筑泥土,四周用木枋或石条围边和楼板平齐,中心挖一火坑,钉三脚铁架即是火塘。据当地掌墨师(当地对传统侗族建筑师的尊称)李奉安老师介绍,火塘的平面设计初衷是为了方便妇女冬天纺纱。每到纺纱时,妇女和姑娘们可以围绕火塘一边纺纱,一边取暖。纺到半夜妇女们自觉离开休息,后生们行歌坐夜来到火塘边,和姑娘们悄悄地对起歌来。这是为民族风俗需要而设计的火塘平面。现在,这种风俗已基本消失。
堂屋,在原始的侗族建筑中未曾出现。直到汉文化源源不断渗透融合进来,这种儒家礼制文化才慢慢地向干栏式民居渗透。堂屋的功能同汉族建筑中的中堂一样,“堂,当也,当正阳之屋;堂,明也,言明礼义之所”。这里是举行礼仪、教化子女的重地,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观念和“天地君亲师”的家国观念。因此,堂屋不但是家庭生活的起居空间,也是祭拜祖先、婚丧嫁娶、举办寿喜庆典、教化子孙的重要空间。掌墨师李奉安老师介绍,根据堂屋功能的特殊地位,在建筑设计上必须遵循儒家学说以“礼”为中心的思想,将人间秩序以建筑空间形式来体现,将“居中为尊”思想作为一种形式融汇到建筑中来。因此,在设计中,堂屋就安排在特定标志建筑物中心方位且具有神秘色彩的梁木下面,故又叫“中堂”。所谓“中堂”,就是以梁木的中线为纵轴,左右对称均匀。若是4开间,其右山间梁脊降矮一磴为钻厫屋。为了适应堂屋各种礼仪活动面积的需要,根据八仙桌边长2.6尺[9],加上四周坐凳所占面积,堂屋设计的理想尺寸过间宽应为1.28丈[10],进深长应为1.38尺,且呈长方形平面。这个尺寸举办礼宴恰好容下4张八仙桌,还有捧菜通行的路。当然,有很多民居建筑,因宅地面积受约束,难以满足这个设计尺寸。堂屋家仙壁后的空间一般为该户长者的卧室。这是地面式民居建筑的堂屋平面设计要求。这种代表礼制文化的堂屋设计,在干栏式民居中还不很突出。到了近代,部分干栏式民居建筑物出现了前廊堂屋,但并不普遍。
综上所述,礼仪功能区在侗族民居中具有核心地位,是必不可少的功能区,具体形式的选择因建筑物的形式而定。
2.居住功能区
居住功能包括餐厅、客厅、卧室、卫浴4类空间,侗族民居的餐厅、客厅空间的礼仪功能与火塘结合为一体。卧室空间主要分布于二楼。针对卧室的居住功能需求,侗族分两种类型:有家具类与无家具类。有家具类是指在卧室中添置衣柜、床等家具的卧室空间,其家庭经济相对而言较为富足。无家具是指卧室中没有添置任何使用家具的卧室空间,此类型卧室空间直接将被褥等寝具铺置于地面,或用方砖垒成4个高约200毫米的砖柱支持一块木板,铺上寝具,成为简易的“床”。此类型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贫困,其放置衣物等的“家具”为侗家手工编织的竹箩或编织袋。另据寨中老人介绍,其祖先无家具,冬日铺草席于火塘旁靠火取暖而寝,手足相依,居家来客亦如此,足以见侗家人自古以来的淳朴(图5-24)。
图5-24 民居中的卧室空间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从坪坦河流域侗族古民居实地调查发现,侗族房间中没有供洗漱、如厕等的卫浴空间,部分古民居的卫浴空间是后来改造修建的,如中步侗族七组19号古民宅的卫生间就是后期改造而成的。从前侗族建造民居时,一般都将卫浴空间单独设立在民居建筑的近旁,故其室内布局平面图中未曾出现卫浴空间。
3.交通连接功能区
交通连接功能区域指的是连接室内与室外的丁廊、过厅以及连接楼层的楼梯。丁廊出现在干栏式民居中,为丁字形,用于连接室内功能区和入户口。丁廊宽度一般设置为2米左右,两柱间距离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为宜。侗家人一般在丁廊摆长凳,夏日纳凉聊天。逢家中宴请宾客,丁廊则成为设宴场所。丁廊护壁设为栏杆形式,便于采光通风,外挑梁处悬竹竿,为晾晒衣物之用(图5-25)。
图5-25 民居中的交通连接空间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楼梯在侗族民居中,地面式住宅一般设置一部,连接一层与二层,置于室内。在干栏式住宅中,楼梯除了连接上下两层空间外,还连接外部空间,通常设置于室外建筑物旁,并有平均1.5米2左右的歇步平台。楼梯通常高2.2米,有15级左右踏步,每级踏步宽350毫米、高150毫米。木质结构,与建筑相连。
4.储藏功能区
储藏功能区主要为民居中粮仓及过厅、丁廊及干栏式一层。粮仓一般位于建筑物二层,高于地面2.4米左右,以防地面潮湿引发食物霉变,仓中一般设有尺寸约300毫米×400毫米的窗户,用以通风透气,如中步村杨炳銮民居粮仓为4060毫米×2000毫米,约8米2。如若粮仓设置在间壁中,则无窗,如中步村七组19号民居粮仓处于间壁内,为无窗,其面积大小为2480毫米×2100毫米,约为5.2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