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关注

2.自然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3.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反思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地方性知识的重构

(二)实践意义:鉴往知来,启迪当下

三、研究综述

(一)研究历程分析

(二)著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三)文献来源分析

(四)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区选择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思路

(四)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传统聚落生态智慧的理论生成

一、溯源: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一)儒家生态思想要义

(二)道家生态思想要义

(三)佛家生态思想要义

(四)其他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

二、重构:地方认知中的生态美学

(一)地方性:一个多重学科关注的重要概念

(二)地方性概念流变的历史脉络

(三)地方理论的内容体系

三、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二章 传统聚落生态智慧的理论框架

一、“生态智慧”的文本出处

(一)传统文化领域

(二)城乡规划领域

(三)深层生态学领域

二、生态智慧的内涵与维度

(一)基本内涵

(二)主要维度

三、生态智慧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生态智慧与生态知识

(二)生态智慧与生态思想

(三)生态智慧与生态哲学

(四)生态智慧与生态文明

四、生态智慧的内容与层级

(一)生态知识:生态智慧的基础

(二)生态意识:生态智慧的前提

(三)生态观念:生态智慧的本质

(四)生态行动:生态智慧的目标

五、生态智慧的研究方法

(一)选择吸收传统文化

(二)科学选择研究对象

(三)合理划分村落类型

(四)系统搜集智慧元素

(五)充分展示现代价值

第三章 传统聚落生态智慧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界定

(一)传统聚落与古村落

(二)研究对象内涵界定

二、调查区域选择

(一)武陵山片区区域范围

(二)武陵山片区总体特征

(三)区域内部差异分析

(四)重点调查的区域范围

三、传统聚落分类

(一)按流域分类

(二)按功能分类

(三)按地貌分类

(四)按海拔分类

四、传统聚落的分区

(一)分区原则

(二)分区方案

第四章 传统聚落的水生态智慧

一、流域总体概况

(一)流域特征

(二)河流分段

(三)重点聚落

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一)凹状镶嵌的地表形态

(二)沧海桑田的环境变迁

(三)类型多样的土壤植被

(四)暖湿递变的季风气候

三、流域水资源供需测算

(一)流域水资源总量估算

(二)流域水资源需求分析

(三)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四、传统聚落的水生态实践

(一)聚落选址:背山面水

(二)聚落布局:圈层结构

(三)聚落水系:疏池理水

五、传统聚落的水生态智慧

(一)择水而居的选址智慧

(二)海绵特征的蓄排智慧

(三)动静交替的水景智慧

(四)风生水起的水运经济

第五章 传统聚落的营建智慧

一、总体概况

(一)重点勘察对象

(二)民居主要特点

二、聚落营建特征

(一)芋头侗寨

(二)横岭侗寨

(三)坪坦侗寨

(四)高步侗寨

(五)中步侗寨

(六)阳烂侗寨

三、民居营建特征

(一)民居营建结构

(二)民居主要功能

四、室内空间特征

(一)功能分区

(二)主要界面

五、营建的主导因素

(一)气候影响因素

(二)流域气候评价

(三)营建生态适应

六、营建生态智慧

(一)相地而生的生态适应思想

(二)避险防灾的生态安全思想

(三)人境共融的生态和谐思想

(四)人地共生的生态发展思想

第六章 传统聚落的生计智慧

一、土地资源利用

(一)土地利用总体结构

(二)土地利用多样化分析

(三)聚落居民点土地利用

二、主要生计模式

(一)稻田鱼鸭共生模式

(二)林粮间作模式

三、生态价值与智慧

(一)维持生物多样性

(二)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三)组建和谐文化景观

(四)建构地方性知识

第七章 传统聚落的社区治理智慧

一、侗族的社区规序

(一)“栽岩”与山规

(二)“永禁谲心”与水约

(三)“款约”与防火

二、侗族款组织体系

(一)款组织基本框架

(二)款组织主要活动

(三)款约的主要内容

(四)犯款的惩罚处置

三、侗款的社区治理智慧

(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朴素的议事方式

(三)公平的监督约束

(四)强大的凝聚系统

第八章 传统聚落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

一、传统聚落的生态智慧属性

(一)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二)对生态系统的维护

(三)对生态危机的屏障

二、传统聚落生态系统的认识

(一)传统村落系统观点

(二)传统村落系统内涵

(三)传统村落的复杂性

(四)传统村落系统的保护

三、传统村落的当代价值

(一)蕴含生态文明的新基因

(二)提供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三)创新美丽中国的新载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