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选址:背山面水
整个坪坦河流域处在华南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狭长山地,区内地形地势兼有高原与丘陵两种特质,海拔从2000米到300余米不等。坪坦河流域地形表现为低中山与丘陵交汇相间,区内群山起伏,溪涧潺潺,山峦之间多有盆地和谷地,农耕生活区域较为平坦。坪坦河流域各侗寨沿着坪坦河两侧依山傍水而建。侗民族在聚落选址上非常讲究风水,民居聚落不论平原、丘陵、山地、河谷等自然环境条件如何变化,皆能一切因地、因时、因材、因人制宜,选择宜居环境,适应所处环境,改造不利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人居环境观,以及“天人合一”的择居自然观和环境观。
按照中国传统理念,村寨选址必须遵循“风水”环境。村落风水的基本模式就是后有靠山,前有流水,聚落布局与周边的山势水形构成完整和谐的景观。如清朝姚延銮在《阳宅集成》一书所述:“阳宅须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水口收藏积万金。”坪坦河流域侗寨基本符合这种好风水的特征。这些侗寨所依之山都是来龙悠远,起伏蜿蜒,当地人认为山能够给村子带来“生气”。山脉与溪涧、坝子的接合部犹如一条巨龙低头饮水,而侗寨就建在龙头处,名曰“坐龙嘴”。为了“得风藏气”,各侗寨都在靠山上植有风水林,而在坪坦河蜿蜒离村处修建风雨桥以关锁水口。这些风雨桥有留住水气、防止财源流走的寓意。
因为整体上要“以水为向,以山为座”,所以各侗寨在坐向上依山势水形而不拘一格,既可以坐东朝西,也可坐南朝北;或坐西朝东,亦或坐北朝南,不一而足。但从寨子与山、水相依的位置来看,坪坦河流域侗寨可以分为山麓河岸型、平坝望山型、山脊隘口型等三种聚落类型(图4-3)。
其中,山麓河岸型侗寨主要位于两大龙脉之间狭长的河谷地带。因为山与溪涧很近,所以寨子只能建在山与河谷相连的平缓坡地上。这种方式可以尽可能地利用溪涧两岸的沃土,以确保水稻种植所需的土地资源。这些寨子内部结构非常紧凑,寨子背靠山,寨前环绕一片肥沃的农田,农田前则是溪涧蜿蜒而去。典型的如阳烂寨(图4-4)、陇城下宅(图4-5)、中步寨和高步寨,均属于山麓河岸型。
图4-3 坪坦河流域三种聚落类型
资料来源:程艳《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以贵州、广西为重点》[23]
图4-4 阳烂侗寨下寨山麓河岸型选址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图4-5 陇城下宅山麓河岸型选址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平坝望山型侗寨选址于河谷宽展地带,由于地势平缓,视线开阔,寨子一般规模较大,能达到两三百户。又由于缺少山势的庇护,寨子周围往往会修建围墙。平坝望山型以坪坦寨和横岭寨最为典型。坪坦寨和横岭寨位于坪坦河中段,这里河床宽阔,蜿蜒曲折。经过数百万年的地质运动和溪涧冲蚀,坪坦河与逐渐低缓的群山斜坡之间形成了非常开阔的河谷盆地,当地人称为“平坝”。坪坦寨和横岭寨就建在坝子靠水的一侧,依水而建,远望群山,故称为“平坝望山型”聚落。以坪坦寨为例,在东面的“钟山”和西面的“庙山”之间,整个狭长的坝子犹如“两山夹一水”,坪坦寨则犹如撒在“水”(即坝子)上的一张“网”,与山水融为一体(图4-6)。
图4-6 坪坦寨平坝望山型村落选址
图片来源:作者据通道县民宗局资料编绘
横跨在坪坦河上的“普济桥”好像一根“杠杆”,挑着来自钟、庙两山龙脉传来的“风水”。住在坪坦寨,就好像是在网中取物,“藏风聚气”,因此,坪坦寨这块风水宝地曾一度成为坪坦河上重要的商贸中心,吸引了大批南来北往的商人定居,如寨中的肖、黄、梁、银等姓氏。坪坦寨当地广为流传的俗语:“坪坦下来两条溪,你想带走,先脱裤子后脱衣。”寓意在坪坦寨这张“网”中可以发财,但不可以带走。因为,一旦离开这片风水地的庇佑,则财物不保(图4-7)。
山脊隘口型的寨子处于两山相夹的隘口,在陡峭的山脊上修建住宅。山脊隘口往往是山泉汇集成涧涌向溪流的水源处,因此,山脚下溪涧流经之地适合被开辟为农田,农田两边的高坡可以被改造为旱地。山脊隘口型村寨中民居建筑多按山势高低,从上而下呈等高线展开建造。这一类型的寨子地势高,通风、光线条件都比较好,有着比较好的居住舒适度,但进行农耕生产的条件相对更艰苦。坪坦河芋头侗寨的上寨与中寨部分就是山脊隘口型的寨子,其因地势高而陡峭,故享有侗族的“布达拉宫”之美誉(图4-8)。
图4-7 坪坦侗寨平坝望山型选址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图4-8 芋头侗寨的上寨与中寨山脊隘口型选址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总体来看,无论哪种布局形态,都是侗族村寨布局严格遵循“与地形相合,顺应自然”的原则产生的结果,形成了相对灵活的布局形式,是营造“天人合一”居住环境的表现,对场地中山体、水系等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