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坪坦侗寨

(三)坪坦侗寨

坪坦村属平坝型侗寨,百越民族干栏式吊脚楼民居历史悠久且保存完好,从规模上看属于坪坦河流域最大的侗寨,坪坦河从寨中穿过,建筑成团成簇分布。

1.建筑布局“众星捧月”

整个寨子自然地分成5个组团,中心组团较大,其他4个小组团紧紧围绕着中心组团。组团之间为旱涝保收的约33公顷坝田。寨内民居建筑虽密集,但排列井然有序,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道路纵横交错,与建筑形成宽窄不一的街巷空间(图5-8、图5-9)。

图5-8 坪坦侗寨平面布局

图片来源:通道县住建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3]

图5-9 坪坦侗寨实景图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坪坦侗寨内公共建筑多,公共空间丰富。据调查统计,有古水井4处、鼓楼3座、古萨坛1处、古飞山宫2处、古孔庙1座、古大南岳庙1座、古城隍庙1座、李王庙遗址1处、雷祖庙遗址1处、风雨桥1座。这些公共建筑与周边环境一起构成了大小不同、文化内涵迥异的空间。如以飞山宫为中心的公共空间,体现的是对飞山神杨再思的信奉和崇拜,以南岳宫、寨中鼓楼为中心形成的空间体现的是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孔庙形成的是教育空间。

2.道路布局“纵横交错”

由于建筑密集,民居内形成纵横交错的街巷空间,主要道路连通各个公共建筑。一条村道穿村而过,寨门设在村口。由寨门进入村寨,经过一片农田,由普济桥进入沿河路,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开阔空间,再经过戏台、孔庙、寨中鼓楼等公共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穿过一片民居,便到了杨氏飞山宫。向左经过宽阔的水塘,正对着一大片风水林,然后蜿蜒而下,通过寨门连接到沿河路,再经风雨桥进入村级公路。

3.水环境布局“动静交替”

坪坦侗寨水资源丰富,有河流、水塘和古井,形成“点—线—面”的水环境体系。

以河水为线,坪坦河从寨中流过,形成“穿越式”布局形式。河水清澈,鱼翔浅底。两岸的吊脚楼民居依水而建,形成丰富而优美的临水空间景观。形态各不相同却排列有序的吊脚楼,增加了临水景观的幽深和层次感,造型优美的风雨桥,增添了独特的少数民族人文风情,起到了空间联系作用。

以水塘为面,坪坦河侗寨内外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水塘,水塘的形态各异,一年四季都蓄满了水。周边的民居建筑倒映在水塘之中,形成优美的静态水体景观空间。有些人家还会在水塘上搭建禾凉,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特别是飞山宫前面大片连续的水塘,夏天荷叶亭亭,花颤枝头,不仅为民居增添了临水景观的情趣,更为周边的居民们提供了良好的采光通风以及舒适宜人的户外场地,并与周边的风水林互为凭借,形成美丽的风景线。

以古井为点,泉井是每个侗族村寨里面必不可少的水资源,侗族人们不但对水珍视而且非常讲究,农作生活用水多取于溪河,而饮用水或清洗食物用水都取自泉井,泉井为全村提供了甘爽怡人的饮用水。坪坦寨共有四口古井,点缀于村寨之中,与河流、水塘一起形成“点—线—面”的水环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