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总体特征

(二)武陵山片区总体特征

从生态智慧形成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地域文化来看,调查区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总体特征:

第一,自然环境的过渡性。独特的地形条件使得武陵山片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较强的过渡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貌上的过渡性。从宏观层次上看,武陵山片区位于中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处于西南山地和洞庭湖平原的交界地带。片区内山水组合良好,地域差异和垂直分异明显,生态资源丰富,为片区生态智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山水背景。二是气候上的过渡性。片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类型,同时,独特的山地条件赋予了片区极为独特的局地气候。片区内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且雨热同步,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片区内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为生态智慧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三是地理区位上的过渡性。从片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片区处于中部经济带向西部经济带的过渡地带,也是成渝经济圈和长株潭经济圈的交界地带,这为生态智慧的多样性提供了较好的地缘条件。

第二,经济社会的封闭性。武陵山片区四面环山,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片区经济具有较强的封闭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片区71个县(市、区)中有42个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个为省级重点县,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明显低于全国及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区域内传统聚落受外界影响较小,相对完整地保留了生态智慧体系并得以在当代传承下来。

第三,地域文化的原生态性。武陵山片区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一体多元、古朴神秘、灿烂优美的地域文化,是楚文化、蜀文化、陕晋文化、徽商文化与黔贵文化厚重的历史“沉积带”。在漫长历史中,此地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如湘西地区的“赶尸、蛊毒、辰州符”三大古谜、土家族阳戏,黔江南溪号子、秀山花灯、土家山歌、恩施跳丧舞、侗族拦门酒、苗族三月三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古老而神秘,片区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地域文化的原生态特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