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调查的区域范围
由于国家层面的武陵山片区范围较大,行政区划单位较多,区内经济差异较大,传统聚落内部分布不均。据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统计,我国现有1.78万个建制镇和2.93万个乡,其中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传统聚落约有500多个,主要集聚分布在华北、西北、西南、江南、古徽州、岭南、湘黔7地[13]。其中尤以湘黔传统聚落为最,中国第二届、第三届“三古”(古城、古镇、古村落)论坛都在湖南怀化举办。这里传统聚落群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形态之丰富,密集度之高,组合之完美,文化形态差异之大,被与会专家誉为“中国第一古城古镇古村群落”[14]。因此在第一轮调查过程中,我们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初步结果,选取湘黔桂交界的“五溪”流域为重点调查范围,行政区域主要包括湖南省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和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市等6个市级行政区域约3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覆盖了国家层面武陵山片区约70%的范围。
图3-1 重点调查的区域范围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该区域内主要为土家、苗、侗民族聚居区,传统聚落的分布以五条河流为轴线,也称为“五溪流域”,呈现沿河沿溪、近水集中分布态势。“五溪”是历史上对湘、黔、川、渝、鄂5省(市)边境地区一个特定地理单元的称谓。其得名于古武陵郡内沅水中上游的五条河流。据考究,“五溪”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五溪流域的范围自然就是这五条河流的集水区。但郦道元当时仅指出了五溪的名称,却未道明五溪的方位和水情要素,以至于后来历代文献对“五溪”的确指多有争议。宋以来基本沿用了《水经注》的说法,至明成化(1465—1487)年间,沈瓒《五溪蛮图志》认为五溪为“熊溪、明溪、酉溪、武溪、辰溪”[15]。清道光三年(1823),徐会云等所修《辰溪县志》中载:“从酉达于沅者则古之满溪,今讹为明溪者也,源于永顺土司贺虎山,与雄、溆、辰、酉合为五溪。”怀化本土专家阳国胜先生考究史料后认为其包括酉溪(酉水)、辰溪(锦江)、潕溪(舞水)、雄溪(巫水)、清溪(清水江)。沅江托口以上也称为清水江,为沅江上游,比降较大,峡谷曲窄。从托口到沅陵比降和缓,峡谷与小盆地相间。从沅水中上游主要支流来看,可能属于《水经注》中“五溪”的有七条河流,即酉溪、辰溪(又名锦江,辰溪处于沅水交汇)、巫水(古称雄溪,流经巫州)、舞水(疑为古潕溪,黔城处与沅水交汇)、渠水(古称朗溪,托口处与沅水交汇)、清水江(古称满溪,也称五溪之首,托口处与沅水交汇)、溆水(犁头嘴位置与沅水交汇)。按照水文学“水量最丰”“唯源最长”的原则和湘西地区的水系特点[16],五溪为清水江、渠水、辰溪、舞水和酉水五条河流,其范围以怀化为中心地带,包括湘黔渝鄂等省市的周边地区,共三十几个县市,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集聚区和生态脆弱区。由于其历史渊源和民俗文化相近,该区域不仅仅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单元,更是一个文化沉淀区,散布于五溪流域的传统聚落的历史文化是最好的见证。